- 相關推薦
城市化教學設計方案
一、課題:城市化(第一課時)
二、課標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三、教材分析:上一節學習的“城市的空間結構”是把城市作為一個面,深入剖析城市的內部結構,本節教材把城市作為一個點,從總體上認識城市的發展過程。教材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二是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三是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案例分析法、圖表分析法、分組討論法等來講授,培養學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四、學情分析:本屆高一學生基礎薄弱,自制能力差,但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圖表分析能力,但是看待問題還不夠全面,因此,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注意知識的系統性,讓學生學會全面的分析問題。 五、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了解城市化的動力; ?運用資料概括出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2.過程與方法目標
?初步學會地理圖表資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和歸納,概括出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的異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的城市發展觀。 六、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 教學難點:城市化的內涵 七、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案例教學法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深圳在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圖片、表格和數據,讓學生思考:深圳三十年來發生的變化。 一、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
[引入]一首歌,一個偉人,一座城市。便成了《春天的故事》。故事中的城市就是深圳。30年過去了,故事依舊,而城市卻發生了翻天腹地的變化。一組圖片,大家感受深圳發生的巨變。觀察圖片:1982年的邊陲小鎮—老深圳、2000年流光溢彩的深圳、2014年國際化的大都市,從圖片中總結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一個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域轉化為城市地域 、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的過程。
大家看課本城市化還有那些表現?2.城市化的具體表現 ⑴人口的集中過程
⑵地域的轉換過程 ⑶經濟結構的變化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標
城市人口總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過渡]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大量的農村人流向城市呢?推動城市化發展的動力是什么呢?這股動力來自于產生源地不同,但方向相同的兩個,即拉力和推力。4.城市化的動力機制
結合人口遷移的動力因素,思考: (1)什么是拉力?一般來說拉力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推力?一般來說推力因素又有哪些呢?
生1: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來到城市的因素。如就業機會多;賺錢機會多;醫療服務與社會福利水平高;受教育與升遷機會多;現代建筑居家舒適;文化設施齊全;社會地位提高等。
生2: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離開鄉村的因素。如維持生計困難(勞動力過剩等);就業機會不足;就醫不便、公共設施不足;升學與升遷不易;生活品質低;貧困與社會地位低等。
師:從上述兩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人口由鄉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師總結:人口由鄉村流向城市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不平衡。 [過度]結合生活體驗,談談城市化帶來哪些變化? 5.城市化的意義
(1)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2)帶來聚落形態變化;
(3)帶來生產方 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巨大變化,它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過渡]目前,就世界范圍來說,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已上升到百分之五十左右,有近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那么城市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過程,讓我們來看一幅圖。 二、世界城市化進程 1.世界城市化進程
[合作探究](1)分析世界城市化的發展變化特點?目前發展特
點?(提示:從水平高低、發展快慢來考慮)
(2)預測今后世界城市化速度將如何變化?
世界城市化進程圖
教師歸納總結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不同
指導學生通過讀圖,完成下表。
【城市化教學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城市化工作總結03-23
教學設計方案02-24
教學設計方案06-14
教學設計方案03-04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范文教學設計方案參考11-20
教學設計方案模板07-28
《橋》教學設計方案07-31
數學教學設計方案06-10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