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設計方案

時間:2023-08-06 12:32:01 設計方案 我要投稿

實用的設計方案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能無誤進行,我們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計劃中內容最為復雜的一種。那么應當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設計方案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設計方案

設計方案 篇1

  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三大直接服務方法,但是在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中它們并不是單一存在的,一個完整性的公益項目或者一個系列性專業服務大都融入了其中兩種及以上的服務方法,甚至引入其他專業服務方法。因此,在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中更加注重和強調綜融社會工作方法的應用。

  一、社會工作服務農民工直接方法的使用情況

  從具體實踐來看,社會工作服務農民工注重不同直接服務方法的多方位介入,這也說明了問題和需求的復雜性需要不同方面的手法介入,以達至更好的服務成效。以上海復源社工事務所20xx~2012年“流動兒童社會適應項目”為例,根據該機構《流動兒童社會適應項目終期報告》顯示,該項目社會工作直接服務方法在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項目中的應用情況如下:開展4個系列專業小組和42次一般小組活動,基本活動內容為自我成長、興趣培養、潛能挖掘、團隊協作等;開展社區工作活動28次,基本活動內容以社區融入和節日主題性活動為主;開展25項個案工作與輔導,基本活動內容以親子關系和環境適應調適為主。

  這些數據能夠顯現出社會工作直接服務方法介入農民工服務的基本特點,即以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三大方法綜合運用為主,輔以其他服務方法,同時在三大直接服務方法中以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為主要方法。

  二、綜融:社會工作介入農民工服務的重要選擇

  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活動設計和實踐中經常綜合性應用了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以及其他專業手法,這就是綜融社會工作方法。它是對不同社會工作直接服務方法的`有機融合,既有針對農民工及其家庭個別化需求的個案工作,也有內容豐富的小組活動,還有依托社區、學校等開展的社區活動。

  以上海復源社工事務所“流動兒童社會適應項目”為例,在項目后期,社會工作者發現項目對象中的六年級學生面臨著回老家就學與留在上海就學的兩難選擇等現實問題。針對這個實際需求,社會工作者將個案工作、小組工作、情緒疏導和家庭輔導等專業手法相結合,引導流動兒童、家庭正確面對自身的成長發展以及對未來學習生活的規劃。

  三、實踐中探索創新:應注重基于需求和實踐的服務方法創新

  基于農民工社會問題的復雜性,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還應嘗試性地整合其他專業方法,使用擴展性服務方法,比如文藝表達法、影像傳播法等,從實踐效果來看,這些方法比較適合農民工的群體特點和實際需求。同時,也應注重在社會工作服務農民工的具體過程中將專門性服務方法和綜合性方法相結合,形成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體系。一方面專門專業的方法能夠確保服務成效并推進我國社會工作發展,另一方面農民工問題是多面性問題,因此我們應在考慮問題和需求特殊性的基礎上注重將引入國際經驗和創新本土經驗相結合。

  比如協作者結合草根文藝創造的方法組織農民工創作了民眾戲劇并巡回演出,積極倡導社會公眾對農民工及其社會問題的關注。這些內含社會工作理念和手法的服務都具有實效性的,也是一種方法創新。

設計方案 篇2

  一、工程概況

  濟寧市城后路金都樓基坑支護工程位于莞城內,擬建六層建筑物,一層地下室,用地面積3177.76平方,現狀場地較平整。基坑開挖深度為3.25~6.90米,東、南、北三面均為道路,東側為城后路,距基坑約15米,西側為2~5層的住宅樓群,天然基礎,與基坑最近距離約6米。

  環境條件:

  場地附近屬殘丘臺地地貌單元,地表均已填土,地面較平

  地質情況:

  根據鉆探揭示,場地內第四紀地層主要有坡積層和厚度較大的殘積層,下部基巖為花崗巖類。場地內地下水為滯水類型,儲存于粘性土層中,地下水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勘察期間水位埋深為2.30~3.10米。

  基坑西側采用復合型加強土釘墻支護,其余各層比較空曠故采用放坡+土釘的支護方式。 該基坑安全等級為二級。

  二、監測目的

  在基坑開挖的施工過程中,基坑內外的土體將由原來的靜止土壓力狀態向被動和主動土壓力狀態轉變,應力狀態的改變引起土體的變形,即使采取了支護措施,一定數量的變形總是難以避免的。這些變形包括:基坑坑內土體的隆起;基坑支護結構以及周圍建筑物的變形。無論那種位移的量超出了某個容許的范圍,都將對基坑支護結構和周圍結構與道路造成危害。為了解施工期間基坑位移、沉降及周邊建筑物變形的變化情況,保證基坑自身穩定和安全以及周圍建筑物、地下管線的安全,同時給設計、施工部門提出準確的、可靠的、科學的數據,必須進行基坑圍護結構沉降、基坑位移及周邊建筑物沉降觀測、基坑周邊地下水位觀測。

  對基坑施工過程進行監測的目的如下: ⑴ 根據現場監測數據與設計值(或預測值)進行比較,如超過某個限值,就采取工程措施,防止支護結構破壞和環境事故的發生。保證支護結構和相鄰道路、建筑物的安全; ⑵驗證支護結構設計,指導基坑開挖和支護結構的信息化施工; ⑶總結工程經驗,為完善設計分析提供依據。

  三、編制依據

  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xx;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2、《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9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3、《精密工程測量規范》GB/T15314-94;

  4、《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T8-9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行業規程

  5、《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7-91

  6、《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xx)

  7、山東省標準《建筑基坑支護工程技術規程》

  8、《濟寧市城后路金都樓基坑支護工程圖紙》和《地質資料》

  四、基坑監測內容和監測網布設

  (一)監測內容

  根據基坑支護設計方案及上述規范要求,本工程深基坑開挖監測內容包括:

  ① 基坑支護圍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及沉降觀測; ② 基坑周圍房屋的沉降觀測; ③ 基坑周邊地下水位觀測; ④ 支護結構面開裂情況檢查; ⑤基坑周圍地面超載狀況檢查; ⑥基坑滲水、漏水狀況檢查;

  主要采用工程測量及目測二種方法相結合,并對相關數據進行綜合分析,避免數據異常時外界偶然因素的不利影響,從而提供精確真實可靠的科學數據 在基坑開挖前7天完成7個基準點的布設,基坑支護邊線確定后馬上布設觀測點,并對位移、沉降監測網進行初始值的測讀。

  (二)位移觀測點的布設

  1、位移、沉降監測基準點的建立

  根據現場實地踏勘的情況,考慮基準點的穩定性和觀測精度要求,在工程現場旁距基坑邊5倍開挖深度距離以外的穩定土體中布設7個基準點(測量控制點)進行互相校核,它們的編號為WJ1、WJ2、WJ3、WJ4、CJ1、CJ2、CJ3;4個位移基準點每個與每邊成一直線布置的水平位移觀測點構成位移監測網,4個位移基準點和3個沉降基準點布置在相對穩定且大于5倍基坑深的距基坑邊的位置,但必須在建筑物所產生的壓力影響范圍以外。

  2、基坑支護圍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沉降觀測點的布置 觀測點埋設時應注意觀測點與被觀測對象的牢靠結合,使得觀測點的變化能真正反映觀測對象的變化特征。

  西面靠2~5層的住宅樓群位置的水平位移觀測點布設在攪拌樁頂部位置、沉降觀測點布設在緊挨水平位移觀測點附近的地面上(攪拌樁邊上);其他位置的水平位移、沉降觀測點設在基坑支護圍護結構頂部邊線部位,觀測標志擬采用Ф16膨脹螺栓安裝在基坑支護圍護結構頂部上,頂端位置磨成半球狀。根據現場平面尺寸及測量規范要求,本方案按設計要求布設9個水平位移、沉降觀測點,它們的編號為BX1-BX9。(詳見《基坑監測平面圖》)

  3、基坑周圍房屋的沉降觀測點的布設

  按設計要求布設40個基坑周圍房屋沉降觀測點其布點,它們的編FW1-FW40。位置詳見《基坑監測平面圖》。

  4、基坑周邊地下水位觀測孔的'布設

  按設計要求在基坑東、南、西、西、北層各布設1個水位觀測孔, 編號為SW1~SW42,采用油壓XY-100型鉆機成孔,孔深約11米,并下塑料套管及濾管成井以便觀測。位置詳見《基坑監測平面圖》。

  (三)現場目測

  目測內容主要有:①基坑開挖后,基坑坑壁、坑底及周邊地下水是否有較大的滲漏,突涌,積水 情況及下雨天氣等影響。②觀察支護結構的異常變化,如是否產生裂縫及裂縫的發展狀況。③基坑周邊地面超載情況。④每次監測時須巡回基坑周邊檢查支護結構是否有異常變化。

  五、基坑監測儀器的選擇和精度要求

  (一)水平位移觀測儀器的選擇和精度要求

  1、儀器選擇:

  本水平位移觀測使用蘇一光DT202C電子經緯儀,本儀器已按時檢定,在有效期范圍內使用。

  2、精度要求:

  電子經緯儀 綜合精度 比例誤差 縱向補償精度 縱向補償精度

  測距檢定結果 ±1.21mm 0.20mm/km 測角檢定結果 2.00// 3.00//

  (二)沉降觀測儀器的選擇和精度要求 1、儀器選擇:

  1、使用蘇一光DSZ2+FS1精密水準儀及銦鋼水準標尺進行沉降觀測。儀器最小分辨率為0.1mm,儀器及標尺在檢驗有效期內使用,并在作業期間定期進行檢查校正。 2、精度要求:

  本基坑頂部沉降觀測按二等水準精度要求進行觀測,執行的各項規定和限差如下: 等級 儀器類型 視線長度 前后視距

  累差 任一測站上前后距差 視線高度(下絲讀數之差) 二等 DS0.5 <30m <1.0m <0.3m >0.3m

  項目 等級 基、輔分劃讀數差 基、輔分劃所測高差之差 檢測間歇點高差之差 上下絲讀數平均值與中絲讀數之差

  二等 0.4mm 0.6mm 1mm 3.0mm

  基輔尺分劃讀數差≤0.3mm,閉合差≤±0.3√N mm(N代表測站數)

  (三)基坑周邊地下水位觀測

  水位觀測采用SW-01電子水位計,計數精確至0.5cm。

  六、觀測方法、頻率和要求

  (一)觀測方法

  1、位移觀測方法

  水平位移采用蘇一光DT202C電子經緯儀進行測量:在靠近觀測對象的工作基點上設站,采用小角度測量方法取得觀測點的角度初值,并用測算工作基點到觀測點的距離,測量變化后基準點到測量點的角度,通過計算,可以得到基坑水平位移的數值。 初始值的測量讀取應進行2-3次的校核,以確保其準確性。

  2、沉降觀測方法

  基坑支護圍護結構頂部沉降觀測、基坑周圍房屋沉降觀測根據埋設好的基準點,從BM施測一條閉合路線建立初始數據。

  沉降觀測使用蘇一光DSZ2+FS1精密水準儀及銦鋼水準標尺進行沉降觀測。儀器最小分辨率為0.01mm,儀器及標尺在檢驗有效期內使用,并在作業期間定期進行檢查校正。

  3、基坑周邊地下水位觀測

  在水位監測孔布設完成后,以BM1-BM3為基準,將所有水位孔的頂部過一遍水準,測量出所有水位孔的頂部的高程;并以此為基準測出水位高程,水位測量時用水位探頭放入水位觀測井,測量出水面距水位孔的頂部的高度,從而計算出水面高程。同理測出以后各次水面的高程,用上次高程減本次高程即得出水位的下降量。

  4、現場目測

  開挖期間,每天派人到現場觀察巡視基坑及周邊環境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通報給監理、施工單位、業主,做到每天一巡查的要求,其他時間也要定期對基坑周邊環境進行巡視工作。

  (二)監測頻率

  基坑監測的頻率要隨土方開挖進度和基坑變化情況作調整,基坑監測點布設后開始讀測原始值,且應不少于2次。當基坑開始挖土時,每1~3天測量一次,基坑開挖完成至回填期間,每5~7天觀測一次。當基坑邊坡位移出現突變量及遇到暴雨天氣,應加密觀測,觀測結果務必全面、真實、整潔,并整理成冊上交監理、施工單位、業主,以指導施工。

  項目 符號 數目 監測目的 監測頻率 基坑開挖 其他期間

  基坑支護圍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沉降 BX 9 基坑支護圍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沉降 每1~3天一次 每5~7天一次

  周邊建筑物沉降觀測 FW 40 監測基坑周邊建筑物的沉降 每1~3天一次 每5~7天一次

  基坑周邊地下水位觀測 SW 4 基坑周邊地下水位 每1~3天一次 每5~7天一次

  本基坑支護安全等級為二級,各監測項目安全、警戒、控制值見下表:

  序號 監測項目 安全值 警戒值 控制值

  1 支護圍護結構頂部 基坑西側 水平位移 16mm 20mm 30mm 沉降 10mm 16mm 30mm

  其他側 水平位移 30mm 40mm 50mm 沉降 20mm 30mm 40mm

  2 周邊建筑物沉降 8mm 10mm 15mm

  變形速率預警值為(開挖支護過程中)連續每天變形速度大于5mm/天;(開挖至坑底后)連續每天變形速度大于2mm/天。

  當水平位移、沉降達到安全值或12小時內位移超過5mm時,應及時通知設計人員,并同時報告業主和監理工程師。并加密觀測,同時進行基坑周圍巡回目測。對出現裂縫的位置灌注水泥漿,以便觀察裂縫的發展情況。

  七、監測人員組織

  根據我院的實際情況,決定對該工程實行項目負責制。項目負責人代表本院全面履行合同并直接對項目負責,下設測量員、記錄員、扶尺員資料員、檢查員等,分別履行有關的工作,詳細分工如下:

  項目負責人:對項目進行全面負責,代表我院履行合同,督促檢查各項工作。 測量員:負責每次觀測前檢查儀器及銦鋼水準標尺進行檢查校正,正確架設儀器及行走路線進行觀測。

  記錄員:負責準確記錄測量數據并及時進行數據處理,以校核觀測的準確性。

  資料員:負責及時整理觀測資料,發現觀測數據有異常情況馬上通知測量員及檢查員,并對事件及時作出處理。

  檢查員:負責對測量員、記錄員、資料員的工作進行檢查督促。 基坑監測管理人員名單

  序號 姓名 測量上崗證 職稱 電話

  1 李輝彬 0007448 工程師 13827254325 2 劉帆 0007447 助理工程師 13265254367

  八、應急預案

  1、當變形累計值、變形速率等指標達到預警值時,將增加監測頻率,必要時,增加監測點的布置。同時及時通知設計方、委托方、監理及施工方,配合采取措施,防止發生安全事故。 2、當觀測點及基準點遭受到人為或者其他原因破壞時應及時恢復或者補加監測點、基準點的布置。

  九、監測工作注意事項

  作業人員必須嚴格按規范要求監測并進行自檢,做到記錄清晰、齊全,計算準確無誤。檢查員應及時對測量成果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審核員負責報告的審核,把好質量的最后一道關,并在監測工作過程中注意以下事項:

  1、采用相同的觀測路線和觀測方法;

  2、觀測時應選擇同一晴朗天氣時進行觀測;

  3、使用同一儀器和設備;

  4、固定觀測人員,減少人為誤差;

  5、每次觀測前,對所使用的儀器和設備進行檢驗校正,并作出詳細記錄

  6、應保證觀測數據的真實性,并保留原始觀測數據,以備查核;

  7、按國家有關測量規范進行觀測。

  十、監測結果及信息反饋

  1、施工監測過程中的信息反饋 每次觀測完畢后現場先粗算,如果位移量發生比較大時馬上向業主方或監理方口頭通報觀測成果,分析開挖施工時基坑的安全可靠性及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程度,及時提出建議、報警和應急措施,為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據。確定監測信息處理反饋程序為:

  2、監測成果提交

  每次觀測完畢后,及時向建設方、監理方、施工方口頭通報觀測成果,并及時提交本次成果報告,整個監測數據及圖表結果均由計算機處理后提出。觀測工作全部結束后,編寫觀測報告,應提交以下資料:

  (1)位移觀測成果表,時間、位移量(T-S)曲線圖;

  (2)沉降觀測成果表,時間、沉降量(T-S)曲線圖

  (3)地下水位觀測成果表,時間、變形量(T-S)曲線圖;

  (4)基坑監測平面布置圖;

  (5)基坑監測分析報告。

  (6)基坑開挖進度(T-S)曲線圖;

設計方案 篇3

  摘 要:本文根據H.323協議,分析了多點處理單元(MCU)的組成,包括多點控制器(MC)和多點處理器(MP)。并在詳細的分析了音頻多點處理器后,提出了只對滿足條件的m個信道的音頻進行音頻混合的方案,有效的刻服了現在比較流行的平均調整權重算法的音頻混合方案所產生的缺陷和不足,大大提高了系統對音頻混合的效果。

  關鍵詞:H.323協議;音頻混合;設計

  近年來,由于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IP網絡實現多媒體通信提供了基礎條件,IPTV、視頻會議、多媒體遠程教育等寬帶網絡應用成為熱點。而視頻會議在實用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功能也己由原先單純的電視會議功能發展成遠程教學系統、遠程監控系統、遠程醫療系統等多方面的綜合業務。

  1、多點控制單元(MCU)

  H.323協議在邏輯上可以分為四個組成實體:終端(Terminal)、網關(Gateway)、網守(Gatekeeper)、多點控制單元(MCU)。

  多點控制單元用于支持三個以上端點設備的會議。在H.323系統中,一個多點控制單元由一個多點控制器(MC)和幾個多點處理器(MP)組成,但也可以不包含MP。多點控制器處理終端間的H.245控制信息,從而決定它對視頻和音頻通常的處理能力。在必要情況下,多點控制器還可以判斷哪些視頻流和音頻流需要多播,以控制會議系統使用的資源。

  視頻會議中,在集體討論和自由發言的情況下,可能會有多個與會者同時發言。為了使每個與會者能同時聽到其他所有發言者的聲音,采用了音頻混合技術。音頻混合單元從各個終端取得音頻信號,經過混合編碼后再發送到各終端。該技術的引入使得各終端在接收多個發言人的音頻信號時,在帶寬占用和信號處理方面,與接收單一發言人的'音頻信號相比,不會增加任何額外負擔。

  為了實現音頻信號混合功能,系統必須具備語音信號編解碼和音頻碼流轉換功能。H.323要求所有終端必須支持G.711語音標準,而對G.722,G.728,G.723.1和G.729標準則是可選擇的。對于能夠提供高速帶寬環境的網絡,為了保證語音的高質量,可以采用速率較高的編碼方式,如G.711, G.722;對于遠程接入系統,由于帶寬昂貴,則可以采用碼率較低的編碼方式,如G.723.1。相應地,MCU必須支持以上各種語音編碼標準。

  音頻混合單元要求輸入的各路語音信息屬于同一種編碼,但實際應用中由于各個終端選用的編碼器可能不同,因而發往MCU的音頻碼流也可能不同。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必須在混音之前先進行碼流轉換,將不同的碼流轉換成同一種編碼,再送入音頻混合處理單元。

  2、音頻混合方案設計

  在實際應用中,如果與會人數只有兩人,則只要保證通信是全雙工的,就可以正常地進行會議,而無須進行混音。如果與會人數超過3人,則需要采用混音或者轉發機制。

  轉發機制有兩種策略:其一,將其他端點的數據都轉發給一個端點;其二,按照約定的某種規則選出一路進行轉發,也就是常見的“話筒傳遞”模式。這兩種模式雖然可以滿足一定層面的需求,但都存在明顯的缺陷。前者會增加網絡的傳輸負擔和端點的處理負擔,后者在多人會議的討論中有明顯的反應慢效果差的缺陷。如果與會者希望能夠進行比較頻繁的切換發言或者討論,則會出現明顯的斷續和切換失效等情況。

  而實時混音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實際應用中,一般的混音方案都會采用時域疊加作為基本的處理手段。但是根據前面的分析可知,由于數字音頻信號存在量化上限和下限的問題,則因疊加運算肯定會造成結果溢出。通常的處理手段是進行溢出檢測,然后再進行飽和運算,即超過上限的結果被置為上限值,超過下限的值置為下限值。這種運算本身破壞了語音信號原有的時域特征,從而引入了噪聲。這就是在某些系統中會出現爆破聲和語音不連續現象的原因。同時,隨著參與混音的人數增加,出現溢出的頻率也不斷上升,所以這類方法存在一個上限,而且這個上限值很低,實驗證明,一般在4個終端參與混音時其結果就有很多噪音和斷續,無法分辨語流了。

  3、音頻混合方案的改進設計

  直接將各路音頻流算術相加得到音頻混合信號,其優點是簡單且易于實現。經測試,在輸入語音流少于4路時,能清晰地分辨各路語音信號。但系統仍存在問題。

  在前述方法的基礎上稍作改進可得到另一類混音設計方法,即將各路音頻碼流解碼后,先對解碼語音信號作一定程度的衰減,再進行算術相加。一般是在各路語音上乘以一個衰減因子1/n,其中n為進入混音器的語音流數目。這種方法能絕對保證相加后的語音信號不會溢出,而且對原算法的修改極少,極易實現。但是它存在的關鍵問題是,當進入混音器的語音流數較多時,各路語音信號的衰減程度都比較大,混音的結果是所有信號都比較弱,無法突出重點,嚴重時可能所有聲音都聽不清楚。

  實現這一改進策略時,仍然是在每個語音通道上綁定一個解碼器,負責該路語音的解碼,但無需再綁定編碼器。系統中最多同時存在m+l個編碼器,其中m個分配給m路被選中的語音通道,另一個分配給音頻混合信號S,對S編碼后的碼流發送到所有未被選中的終端和廣播終端。由于解碼器的運算復雜度遠小于編碼器,因此系統的計算負荷大大降低。改進后的混音器只選取音量最大的m路進行混音,其余信號被衰減,合理選擇m的值,不僅使會議發言重點得以突出,與會者能獲得最重要的發言信息,而且一般情況下都不會發生溢出情況。這一改進措施同時解決了前述兩種方法所存在的問題和缺陷。

  某個編碼器在由一個語音通道轉而分配給另一個語音通道時,必須先進行初始化(G.711a/u除外)。必須注意,要盡量減少編碼器和語音通道之間對應關系的改變。

  4、結束

  本文在研究了H.323協議的基礎上,研究了MCU的音頻混合模型,并詳細闡述了音頻混合方案,為了過濾混合時的嘈音和增加臨場感,提出了音頻混合方案的改進方案。

【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設計方案(精選)09-26

經典設計方案12-05

設計方案07-21

(精選)設計方案11-04

[熱門]設計方案07-28

設計方案(必備)07-31

(實用)設計方案07-29

設計方案(優秀)08-01

【推薦】設計方案08-19

[精華]設計方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