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費城故事》熱愛生命與堅守正義的勵志故事
一、前言
《費城故事》于1993年在美國上映,成為湯姆·漢克斯連續兩次贏得奧斯卡獎的開始,丹尼爾·華盛頓的表演也是可圈可點,因為《費城故事》而出名的那首《費城街頭》同樣充滿了流離淡然的情緒,流暢卻略帶蒼涼的節奏始終讓人難以忘懷。影片講的是一名年輕有為的律師因為感染艾滋病被律師事務所解雇,之后他為討回公道而訴諸法律的故事。這是一個艾滋病患者用法律維護自己權利利益的故事,它被稱為“好萊塢面對艾滋病”的影片。它標志著好萊塢不再逃避社會現實,而正式向泛濫美國的艾滋病宣戰了。觀眾在影片中得到了教育,人們對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和癥狀進展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對艾滋病病人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骯臟和齷齪,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鮮活生命,他們也有著你我都有的夢想和期待。這部影片號召人們理解、接納,關心幫助艾滋病病人,同時也贊揚了艾滋病病人堅強執著、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電影開場展現了一個滔滔雄辯的出色律師,接著是他定期去醫院看病的情節。影片故意回避了人們普遍認為極有戲劇性的場景,如男主人公第一次得知感染HIV病毒時的震驚與恐懼、家人的傷心與逃避等。擦干廉價的眼淚,真摯的感情升華為崇高的追求。漢克斯扮演的角色極具高難度:他的肢體動作不多,內心活動卻極其復雜。他不愿向同事透露病情,他熱愛律師事業,摯愛家人和朋友,留戀青春與愛情。他也畏懼死神的來臨,憧憬生命的奇跡……這種種復雜微妙的心態,掩蓋在他日益憔悴的面容下,流露在他混雜著希望和絕望的眼神中。
二、艾滋病與生存
影片的懸念終于揭開:安德魯是一名同性戀,并且患上了艾滋病。當他的老板覺察到他的病情后,精心設計了一個小小的工作失誤,借故炒了他的魷魚。這在美國屬于違法行為,因為聯邦法律規定:禁止歧視傷殘人士,只要他們能夠勝任工作。并且規定,艾滋病也屬傷殘之列。深信法律公正的安德魯決意要找一名律師為自己打官司,告自己的老板非法解聘。但聘請律師的過程卻異常艱難。在經歷了多次的碰壁之后,他找到黑人律師米勒。握手時,他說明自己得了艾滋病,米勒也和很多人一樣,尷尬地把手縮了回去。隨后,他心不在焉地聽著安德魯訴說事情的始末,而他自己心里卻想著別的事情。最后,他拒絕了安德魯的請求,并且承認是私人原因。和多數人一樣,米勒覺得艾滋病人令人恐懼,恐懼的背后還夾雜著他對同性戀人群的厭惡。這已經是第九位拒絕安德魯的律師。安德魯走在大街上,在那一刻,他一個人在繁華都市的車流人海中顯得那樣的弱小和孤單。曾經的帥氣瀟灑和堅毅變成了現在臉上的病容和眼里的淚水,讓人感到他是那樣的無助和絕望,更是對充滿偏見和歧視的社會無聲的控訴。
雖然后來醫生明確告訴米勒艾滋病只通過血液、陰道分泌物傳播,但他還是不打算改變主意而做安德魯的代理律師。直到有一天,他在圖書館偶遇安德魯。安德魯比以前更憔悴了,當時正在查閱法律方面的資料。米勒忍不住問他是否找到了律師,而安德魯堅定地回答道:“我自己就是律師。”當然,打動米勒的不只是這句話,而是法律文獻上的理念:“……這是歧視的本質:對別人的看法非由其個人,而是他隸屬某一類別。”同樣熱愛法律公正的米勒最終決定為安德魯辯護。從此,兩個不甚了解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法律的公正走到了一個陣營。
而接下來的辯護過程異常艱難。無情的盤問,公眾的偏見和敵意,再加上不斷惡化的病情……但因為有了家人的理解、支持和信賴,還有自己對法律公正的信心和對生命的熱愛,安德魯堅強地面對著一切,堅守著自己對正義的信念。他展現給人們的不是疾病的無情和痛苦,而是他的樂觀與堅強。他像一棵在寒風中毅然挺立的大樹,執著地等待著春天的訊息。最后,法律終于還給了他一份沉甸甸的公正——安德魯勝訴了。而此時,他躺在病床上,骨瘦如柴,猶如即將燃盡的蠟燭,搖曳著最后的燦爛,釋然。因為他懂得,他剛剛打贏一場已經超越了生命意義本身的戰斗。
三、對生命的熱愛與對正義的堅守
他在法庭上,撐著病弱的身體,與歧視和偏見展開意志的較量。他淡然的微笑抒發著對律師事業的熱愛、對家人朋友的關心和愛護,甚至,對那個歧視他、解雇他的前上司,也能發出來自內心的贊美——“他就是我想成為的那種律師”。目睹了這一切,誰能不去憤慨這個社會對他的不公?一個熱愛生命、堅信正義的年輕人卻飽受歧視與爭議。在同性戀派對之后,米勒忙著做庭審準備,但是安德魯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并不急著做庭審準備,卻放起了MariaCallas的歌劇Andreachenier(這部歌劇講述法國大革命時期暴民燒毀了瑪德蓮的房子,她的母親因為救她被燒死)。歌唱者用憤怒激昂的女高音講述著歌劇主人公瑪德蓮的遭遇,米勒坐在燃燒著的壁爐前的桌邊,安德魯拖著他的點滴瓶架,邊傾聽著歌劇,邊講述歌劇的劇情和歌詞。此時電影的視角是在安德魯的側上方,觀眾可以看見他的吊瓶、他因為艾滋病的折磨而稀疏的頭發、他聽歌劇和講述時投入專注的表情,仿佛上帝在注視著這個即將進入天國的人。他用舞蹈般的動作訴說著對生命的渴望和留戀,對生命的奇跡的憧憬,一個人性光輝四射的形象躍然出現在屏幕上。他是傷痕累累的勇敢戰士,在重重磨難中奮力抗爭。在鏗鏘有力的音樂聲中,誰能不與安德魯一起流下激動悲壯的淚水?而觀眾,也深深懂得了生命的可貴和尊嚴。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生命,或輝煌或平淡,都有著一份獨特的精彩和感動。雖然我們終將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成為永遠的風景和塵封的往事,但只要我們愛過,恨過,擁有過,努力過,誰又能否認我們不是勇士呢?
安德魯把庭審當做一個舞臺,他要向所有人宣告:盡管人的一生會經歷各種各樣的痛苦,但愛與信念將戰勝一切磨難,把人世變成天堂。米勒曾問他:“你為什么喜歡當律師?”安德魯說:“因為我懂法律,我喜歡法律。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促進法律公正的一部分。”就是這樣,他用盡最后的生命之光,不僅維護了自己的應有權利,更是為所有人能得到公正平等而戰。在他離開后的那個清晨,告別儀式上互相擁抱的人們,訴說著對逝者的追念和對生命的喜悅。像是一個家庭聚會,沒有悲傷,沒有哭泣,所有的人洋溢在溫暖的愛意里。當鏡頭轉向安德魯兒時的錄像,那個曾經的可愛的小男孩剛剛用自己的堅強譜寫的那曲悲壯的生命之歌,在費城上空回蕩。結束的旋律響起,仿佛生命的腳步正隨天使緩緩遠去,空氣里充滿著對塵世無盡的愛,音樂中流淌著淡淡的訴說和眷戀。死亡與新生,在這一刻和諧而統一,影片也在呢喃般的音樂中落下了帷幕。
四、現實意義
《費城故事》以同性戀作為一個切人口,反映了深刻的社會問題。但是影片的主題又不僅僅停留在對艾滋病人和同性戀者的歧視這一狹義的社會現象上。尤其是故事的發生地是Philadelplua(費城,意為兄弟之愛)。這座在美國歷史上曾召開兩屆大陸會議、誕生了《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的充滿友愛的城市,見證了北美大陸民族大融合的歷史過程,孕育了美利堅民族的自由民主精神。200多年前,美國的開國元勛們就在《獨立宣言》里莊嚴宣布:“We hold ese truths to be self - evident,that allmen are created equal,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that among these arelife,liberty,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踐行這一原則是每個國家、每個種族、每個公民永遠的最根本的權利。在幾百年后的今天,我們并不否認社會上還有很多不公平的現象,很多地方還存在著歧視甚至壓迫,但無論世事滄桑,日月輪回,只要我們心底里永遠地保存好那份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正義的堅定信念,世界就會更美好。安德魯的勝訴不是他一個人的勝利,而是公民個人權利得到公正對待的一種證明,是法律公正的體現。影片的整個情節也提升了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認識。有些人的生命是有價值的,那些艱難的嘗試和努力是有意義的。熱愛生命并堅守正義,這是所有人的希望和全世界的未來。
[參考文獻]
[l]陳莉,有關生命的權利和尊嚴——從《費城故事》說起[J].電影評介,2002(11).
[2]段海峰,道德背棄中的法律正義——以《費城》為例[J].電影文學,2008(23).
[3]嚴敏.《費城》和湯姆,漢克斯[J].大眾電影,1994(05).
[4]忘路.為取向戰斗[費城故事]雙碟紀念版[J].電影評介,2005(06).
[作者簡介]
張素鳳(1971-),女,河北廊坊人,文學碩士,河北工業大學廊坊分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化;陸洋(1978-),女,河北承德人,文學碩士,河北工業大學廊坊分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化。
【《費城故事》熱愛生命與堅守正義的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熱愛生命的感勵志故事05-11
關于熱愛生命的勵志故事05-12
有關堅守的勵志故事04-02
勵志故事之堅守自己04-06
熱愛生命的故事作文04-27
有關熱愛生命的故事05-16
熱愛生命的故事作文05-25
熱愛生命的故事大全05-07
成功必須堅守的原則勵志故事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