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勵志故事大全
敢于向荊棘叢生處邁出第一步的人,才是值得敬佩的人,那么有關中外名人勵志故事的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外名人勵志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中外名人勵志故事篇一
宙克西斯和帕爾哈西奧斯是古希臘的兩位著名畫家。他們既是好友,又是競爭對手,由于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居然很難分出水平的高低。
一日,他們聚在一塊討論作品,由于見解不同爭辯起來,互相不服。為爭個高低,約定各自作一幅畫,公開展覽讓雅典入評價。
兩人遵約各自開始構思作畫了。
宙克西斯畫的是孩子頭上頂著一筐葡萄,那人像畫得十分逼真,大有呼之欲出的感覺;葡萄更是畫得鮮滴水靈,簡直引人垂涎三尺,畫好后,他站在畫前左瞧右瞧,覺得滿意極了,便將擋布遮住了畫架。他想,這張畫定能壓住帕爾哈西奧斯。
再說帕爾哈西奧斯,自和宙克西斯許約后,便開始思考究竟畫什么為好,他構思了好幾幅均不滿意。忽然,他一拍腦門:有了,就這么畫吧。一想好,他便刷刷地在畫板上大筆勾勒..那天,雅典廣場上擠滿了人。宙克西斯的畫首先露相。人群中發出一陣驚嘆聲,原來那畫上的葡萄居然如此逼真,擋布剛揭,便引來幾只嘰嘰喳喳的小麻雀上畫去啄葡萄。人們紛紛贊嘆不已。宙克西斯不免洋洋得意起來。
帕爾哈西臭斯被觀眾冷落在一旁,默默地站在自己的畫后一聲不吭。觀眾向他高聲嚷道:“把擋布取下來吧,讓我們看看你的那幅畫。”
可帕爾哈西奧斯仍然呆呆地站著發愣。宙克西斯見狀也著急了,他走上前去說:“您磨磨蹭蹭干什么?趕快把擋布拿下來吧!”說完,就伸手去扯那塊布..突然,他如電擊般地震住了,隨即發出驚嘆聲,向觀眾宣布了一個事實,說:“我輸了!”
原來,那塊擋布是畫的。
中外名人勵志故事篇二
賈魯(1297-1353),字友恒,元代高平人。少年時聰明好學,胸懷大志,長大后謀略過人。元延至至元年間,兩次以明經領鄉貢。泰定初,授東平路儒學教授,后改任潞城縣尹,屢升至戶部主事。至正三年(1343),詔修遼、金、宋三史,召賈魯為宋史局官。歷任中書省檢校、檢察御史、山北廉訪副史、工部郎中等職。其間,針對當時“黃河決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飄室廬,壞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離鄉,賣兒賣女的悲慘局面,賈魯曾多次領導治理黃河,拯救民眾于洪水之中。
至正四年(1344)五月,黃河決河改道。河水在山東曹縣向北沖決白茅堤,平地水深二丈有余。六月,又向北沖決金堤,沿岸州縣皆遭水患。今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交界地區成為千里澤國。為保證運河通航保護山東、河北沿海地區的鹽場不被黃河沖毀,緩和黃泛區民眾的反抗,元政府不得不大規模治理黃河。
至正八年(1348)二月,元政府在濟寧鄆城立行都水監,任命賈魯為都水使者,次年五月,立山東、河南等處行都水監,專治河患。丞相脫脫召大臣研討“治河方略”,賈魯力排眾議,主張“河必當治”、“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復故道,役不大興,害不能已”。此間,賈魯“考察地形,備其要害”。循行河道,往返數千里,掌握了河患的要害所在,他將觀察所見繪成圖,并提出兩種治河方案:“一是修筑北堤,以制橫潰;一是疏塞并舉,挽河東行,以復故道。”最后決定采用后一方案。
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初四日,詔命賈魯為工部尚書、充總治河防使,進秩二品,授以銀印。征發民工15萬,軍士2萬,興役治河。
賈魯敏達干練,竭誠行事。他面對奔騰咆哮的黃河,采取疏、浚、塞并舉的方略,疏浚中,凡生地新開,鑿之以通,故道高低,取之以平,河身廣狹,導之以直,淤塞之道,浚之以深,澤水之地,開渠以排洪。塞堵中,凡薄壘之堤,增之以固;決河之口,筑堤壩以塞其流。賈魯在三百余里的治黃工地上親自指揮,督人巡察,宜疏則疏,宜塞則塞,需防則防,需泄則泄,使河槽高不壅,低不潴(聚水),淤不塞,狂不溢,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在堵截山東曹縣黃菱崗大堤決口時,因決口勢大,又遇秋汛,河口刷岸北行,回旋急,難以堵截,賈魯用27艘大船做一“方舟”,方舟裝石,依次下沉,層層筑起“石船大堤”,大堤合龍時,水勢猛急,若自天降,怒吼咆哮,猶撼船堤,“觀者股栗,眾議騰沸”,以為難合,賈魯神色不動,機解捷出,對施工人員“日加獎諭,辭旨懇切,眾皆感激赴工”。經過驚心動魄的大搏斗,終于完成了黃陵崗浩大截流工程。治河工程從四月二十二日興工,七月就鑿成河道280多里,八月將河水決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通行舟楫,十一月筑成諸堤,全線完工,使河復歸故道,南流合淮入海,治河大功告成。賈魯回朝,向順帝上《河平圖》。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身為中書左丞的賈魯,突然病卒,年57歲。
賈魯治河成就,受到當時和后人高度評價,順帝授予榮祿大夫,集賢大學士。并命翰林學士歐陽玄撰《河平碑》文,以治河勞積。碑文說:“魯能竭其心思智計之巧,乘其精神膽氣之壯,不惜卒,不畏譏評”、“魯習知河事,故其功之所就如此”,清人徐乾曾說:“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漢之賈讓,元之賈魯”。清代水利專家靳輔對賈魯所創的用石船大堤堵塞決河的方法,非常贊賞:“賈魯巧慧絕倫,奏歷神速,前古所未有”。人們為了紀念他,山東、河南有兩條河均名賈魯河。
中外名人勵志故事篇三
陳龜,字叔珍,生卒年不詳,東漢上黨泫氏(今高平市)人。他主要活動于漢順帝劉保到漢桓帝劉志永興年間。是東漢中期一位善守邊地的將領。
陳龜的先世多為武將,長期在北方邊地鎮守,在當地威望其高。他出身于這樣一個家庭,自幼就很有志氣,武藝高強。漢順帝永建年間,他被舉為孝廉,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后來,經過五次轉官升遷,成為五原郡太守,鎮守于今內蒙古河套地區。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又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匈奴。當時,已歸附東漢政府的南匈奴左部不服從漢朝的統治,聚眾滋擾,南匈奴內部出現了混亂局面。陳龜認為,所以形成這種混亂局面,是由于南匈奴單于無方御下,引起內部不滿。因而,他指責單于的無能,在未征得東漢政府的同意下,就督促命令南匈奴單于自殺,以平定內亂。這一措施雖然暫時緩和了南匈奴內部的矛盾,穩定了南匈奴的內部,但他這樣越權擅殺的做法,引起了東漢政府對他的不滿。于是,漢朝政府將其免職,并逮捕下獄。出獄不久,他又被任為京兆尹,為長安一帶的地方長官。當時,長安附近豪強地主勢力頗盛,侵凌百姓,地方官往往遷延姑息,不敢蝕動他們的利益。陳龜到任后,頒布嚴厲的措施,打擊豪強勢力,為受害的小民百姓平理怨屈,使得京兆地區大治,百姓歡悅。
漢桓帝劉志即位后不久,西羌即侵擾邊地,殺害邊郡長吏,驅略當地百姓。桓帝認為陳龜家世熟悉邊地民情風俗,遂任陳龜為度遼將軍,出守并、涼等州。陳龜分析當時邊地的情況,認為邊郡不靖,烽煙數起,固然因少數民族的滋擾而生,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漢政府的邊郡官吏多為背公圖私之徒,他們濫用職權,侵擾邊地各族人民,從而引起邊郡各族的反抗。他認為,要想邊地安寧,必先整飭吏治。他舉前任涼州刺史祝良的例子,說祝良到州以后,對于那些坑害百姓的官吏多所糾罰,撤換了一州大半郡守及縣級長令,使—州大治,邊地安寧。他十分贊賞祝良的措施,認為非如此,邊郡烽煙便不可熄滅,各種矛盾不得緩和。因此,他建議更換匈奴、烏桓以及護羌中郎將、校尉等人,簡練文武官員,使之明習法令,使“善吏知奉公之佑,惡者覺營私之禍”,方可使邊地的情況好轉起來。桓帝聽取并采納了他的建議,更換了邊地數州刺史,并將擔負屯田任務的邊郡太守、都尉以下官吏多所革除或易人,整頓了邊疆吏治,為邊疆的鞏固打了一個好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陳龜更進—步加強地方管理和士卒的選練,使邊地“州郡重足震慓,鮮卑不敢近塞。省息經用,歲以億計。”
不僅如此,陳龜還十分注意和關心邊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同情并注重解決他們的困難和疾苦。東漢以來,為了守護邊疆,不斷從內地征發百姓到邊疆屯田戍守,他們和當地居民—起,為保衛邊疆付出極大的辛勞,有的甚至終身不得更調,成為世代之邊民。然而,邊郡之地,久經戰爭洗蕩,一遇災荒,生活尤其艱難。特別是當時的并、涼等州, “土地堵埆,鞍馬為居,射獵為業,男寡耕稼之利,女乞機杼之饒,守塞侯望, 懸命鋒鏑。”一場戰爭之后, “或舉國掩戶,盡種灰滅,孤兒寡婦,號哭空城,野無青草,室如懸磐。”其悲慘量象難以形容。陳龜目睹這種狀況,深深感到東漢政府邊疆政策的不當,對東漢政府以及邊地官吏刻剝邊民深深痛惡,他上疏桓帝,要他象唐堯虞舜,周文王、漢文帝等明君圣主學習, “體德行仁”,使“天下歸之”。桓帝被他的上疏所打動,根據他的建議,免除了并、涼等州—年的租賦。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調動了邊地各族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對于加強邊疆的防守起了積極作用。
陳龜在任度遼將軍之職中,充分注意團結邊疆各族人民,開發邊疆,值那里的生產得到恢復,戰爭逐步平息下來,從而也使他自己在治理邊疆中展現出卓越的才能。正是由于他能閉結邊疆及鄰近各族人民,因而引起了那些內恃強權,外侮少數民族官僚的忌恨。顯赫…時的粱冀就說他是“沮毀國威,挑取功譽,不為胡虜所畏”,千方百計把他從管理邊疆事務的職位上拉了下來。陳龜也深感其志難遂,東漢政府的邊疆難以治理,請求歸田。不久,他又被任為尚書,曾對暴虐日甚的梁冀進行過彈劾,由于梁冀左右朝政,他自知會被其傷害,遂絕食7日后死去。他死后,并、涼等州及西域各少數民族追念他的恩德,都為他舉衷,并常到他的墓前進行吊祭,寄托他們的思念之情。
在東漢的歷史上,象陳龜這樣注重邊地的民情風俗,關心邊民的疾苦,并對邊疆地區的豪強勢力進行卓有成效的整治,使各族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這在東漢的歷史上還是少見的。因此,他受到各族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也是理所當然的。
【中外名人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中外名人勵志故事-經典中外名人勵志故事04-01
中外名人的勵志故事-名人的勵志故事精選11-27
中外的名人勵志的故事04-05
中外名人的勵志的故事04-05
中外的名人勵志故事04-05
中外名人勵志故事04-04
中外名人勵志的故事04-04
中外名人的高考勵志故事09-26
中外名人的勵志故事大全12-07
中外名人勵志志故事精選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