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勵志故事
故事就像一幅畫卷,把干癟的道理加以潤色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那么有關中國古代的勵志故事的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的勵志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的勵志故事篇一
趙武靈王趙雍是個具有悲劇色彩的人,他一生征戰無數,親自將趙國從頹勢扭轉過來,卻在最后陷入了情感和家庭的危機。他原本可以像秦王嬴政有一統天下的機會和能力。他沒有被秦國的軍隊嚇到,沒有被強大的齊國所威懾,卻最后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克定禍亂曰武,威強澼德曰武;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怪曰靈。”趙雍的謚號為趙武靈王,充分凸顯了他在任期間,撥亂反正從容處理逆境。他杰出的軍事才能和過人的膽識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趙雍年紀輕輕就成為了趙國的君王,當皇帝人人都愿意,甚至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坐上這個寶座,但當你面對一個積弱已久又飽受各國欺凌的國家時,恐怕也會畏縮而不敢但此重任的。
趙雍大概在十五歲時就即位了,初登王位的趙雍憑借他的能力,很快就把國家的一切大小事務處理得僅僅有條。趙雍的趙國國君真的不好當,當他上臺的時候。還沒來得及享受這一切,就不得不收斂自己的一些孩童的不好習性,早早做起了大人的模樣。趙雍的確是趙語的優秀王子,雖然趙語只有這么一個孩子,但是趙雍卻很爭氣,從小就慷慨好俠,心懷大志,言語之間像極了自己,也頗有帝王之氣。
公元前326年秋,趙國的君主趙肅侯在肅殺的秋風中去世,趙雍作為唯一一個兒子,肩負起了振興趙國的重任,稚嫩的肩膀也要學著父親把國家的利益扛于肩上。公元前476年起到公元前221年,這一段時間是春秋戰國時期最混亂的時期,一個悲慘又壯觀的時代,各個民族的交匯、融合,讓春秋戰國呈現出別樣的繁華。趙雍上任初期,剛好處在春秋最混亂的時期。每個國家都在積極尋求出路,不斷向外擴張,秦國、齊國都通過了變法讓自己強大起來了,而魏楚雖然在征戰的過程中受到了重挫,仍不可小覷他們的勢力。
趙雍面對這樣一個內外形勢都很不好爛攤子,并沒有自暴自棄。趙雍作為一個年輕的國王,他的手里握著千里的土地,成千上萬的百姓。而趙國周圍的諸侯國,早就想捏一捏趙雍的軟柿子。然而,面對這些想要趁火打劫的強國,趙雍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老虎不發威不能當他是病貓,趙雍可不是好惹的。
趙雍年少,國內外形勢不好他自己心里清楚,而自己太年輕沒有威望,當務之急就是先穩定民心,樹立自己的威望,再謀發展。于是,在國內趙雍敬老尊賢,禮賢下士,他知道趙國跟其他國家打仗都是輸多贏少,自己實力尚且不足。因此,轉變策略,與中原六國交好,趁著交好的機會再發展趙國,在這個機會,趙雍又做了極其正確的決定,他想把國內的中山國給解決了。而他解決的方式很特別,就是
“胡服騎射”。所謂“胡服騎射”,其實就是類似“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中山國的生活習慣、方式、穿著還有騎馬射箭,北方草原上的那些彪悍的“胡人”,歷來以勇猛善戰著稱,趙雍讓全國人學的就是胡人的善戰,最后以騎射打敗了中山國。把胡人趕出了自己的地盤。在政治、經濟上頗有作為的趙雍,眼見著趙國在他的領導下越來越好,卻沒想到他晚年竟會做出顧此失彼的行為。
這是他不能取代秦國很重要的原因,“一國兩主”注定兩敗俱傷,還導致兄弟倆反目。而他的胡服騎射,只限于軍事體制改革,僅靠軍事是不足以稱霸的,而且在趙國崛起的期間,秦國也沒閑著,積極變法將秦國推進到了一個新高度。秦武王舉鼎身亡,但此時的趙國還不是秦國的對手,商鞅雖死,但秦國商君變法,國力非趙國可比。
趙雍是明君是好丈夫,他卻不算是好父親,起碼沒有為孩子們樹立個好的榜樣,他對幼子的偏愛,使得這個和諧的天平被打破。矛盾和陰謀隨著而來,趙雍聰明一世糊涂一時,而最后的結果也是令人感嘆唏噓的。
中國古代的勵志故事篇二
諸葛亮墨跡《遠涉帖》傳說諸葛亮曾拜水鏡先生為師。學業到期后,水鏡先生對弟子們說:“我出一道考題,從現在起到午時三刻止,誰能得到我的允許走出水鏡莊,誰就出師。”
弟子們急了,有的大呼:“莊外失火!”有的謊報:“家里死了人,得趕緊回去!”水鏡先生概不理睬。只有諸葛亮,早就伏在書桌上睡著了,鼾聲大作,攪得考場不得安寧。水鏡先生很生氣。午時三刻快到了,諸葛亮一覺醒來,聽說先生出了這么個考題,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這么刁鉆,盡出歪題害我們,我不當你的弟子了,還我三年學費,快還我三年學費!”
水鏡先生見諸葛亮這么辱罵他,氣得渾身打顫,喝令他滾出水鏡莊。
諸葛亮哪里肯走,水鏡先生就命令幾個弟子,把他趕出莊去。
諸葛亮一出莊子,哈哈大笑起來。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鏡莊,跪在先生面前,雙手捧起棍子說:“剛才為了應付考試,萬不得已沖撞了恩師,弟子愿受重罰。”
水鏡先生猛然醒悟,轉怒為喜,扶起諸葛亮說:“看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你真的可以出師了。”
中國古代的勵志故事篇三
李時珍生于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的父親李言聞是一位醫生,其醫術在湖北蘄州以及附近州縣,頗有名氣,而且還曾經當過“太醫吏目”的醫官職務。但是,在舊時的社會里,一個醫生不管醫術多高明,社會地位總是不高,所以,李言聞一直希望自己的兒子能通過當時正規的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光宗耀祖。在他的計劃里,大兒子李思珍,繼承自己的醫業;而讓較聰明的李時珍參加科舉考試,完成自己一直沒有完成的目標。
《本草綱目》內文李時珍小時候常生病,但又天生好動、好讀書,尤其對于大人們講的各種傳奇故事、珍奇事物,以及父親收藏的那些有圖畫的醫書、藥書更是有興趣。他也喜歡到田野間采花捕蝶、欣賞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他的心目中,做一個像父親那樣醫術高明的大夫,遠比考試做官來的有趣多了。不過在父命難違的情形下,李時珍開始一次又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十四歲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是之后的鄉試一直不如意。
明朝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李時珍22歲時,他第三次來到武昌參加鄉試,這次比前兩次更糟,不久前他才剛得過“骨蒸”病,這種病是因為受了風寒,長期咳嗽造成,皮膚會發熱、而且多痰、全身無力,類似肺炎的病癥。大病初愈的李時珍不僅難以通過鄉試,甚至幾乎再度病倒。這樣的經驗,對李時珍而言是痛苦的。回鄉后,他作了人生第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的途徑,走自己的道路。
這個轉變,使得《本草綱目》這本巨著得以誕生,進而改變了整個醫藥學的發展,影響直到今日。1551年,李時珍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職務。
在此期間,他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摘錄了不少醫學資料。并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但由于他淡于功名利祿,在太醫院任職未及一年,就辭職歸家,專心著述。
在李時珍任職太醫院前后的一段時期,經長時間準備之后,李時珍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藥簍,帶著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采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800多種,歷時27年,終于在他61歲那年(1578年)寫成。
《本草綱目》全書約有200多萬字,52卷,載藥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風靡全國,醫家視為珍品,爭相搶購。不久即流傳于全世界。
【中國古代的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精選-古代的勵志故事11-27
中國古代故事勵志11-25
中國古代勵志的故事04-05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04-04
中國古代經典勵志故事12-04
中國古代勵志小故事04-04
中國古代的名人勵志故事04-04
中國古代的勵志小故事04-05
中國古代的名人經典勵志故事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