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排行榜評級指標體系
2011年1月17日,中國校友會網與《21世紀人才報》發布最新《2011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其中,北京大學連 續4年問鼎2011中國大學排行榜榜首,清華大學居第二,浙江大學上升至第三,復旦大學下降一位列第四,南京大學居第五。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北京 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和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居中國獨立學院前三甲;北京城市學院、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和南昌理工學院列中國民辦大學前三強。今年最引人關注的 是,校友捐贈首次納入中國大學評價,引領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看齊;大學造富能力凸顯,有望成為中國大學又一職能,北京大學最盛產億萬富豪,蟬聯2011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榜首,造就79名富豪校友,繼獲得院士搖籃、社會科學家搖籃之后,勇奪造富搖籃美譽。
自2003年起,中國校友會網和《21世紀人才報》已連續第9年發布中國大學評價報告。2011年的最大亮點是首次將校友捐贈納入中國大學 評價。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首席專家蔡言厚教授指出,校友是大學最杰出的產品、最得意的佳作、最自豪的財富;校友捐贈是歐美世界著名大學的常 態,是對大學教育成果的重要檢驗,已成為評價世界一流大學和檢驗校長執行力的重要標準。同時,在國家最新985工程大學三期評價指標體系中,新增加 學校獲得的捐款在學校經費中所占的比例指標。因此課題組在國內率先將校友捐贈納入中國大學評價,旨在倡導大學樹立校友捐贈文化、引導大學更好地以 人為本、以教學為根、引導中國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看齊。
下面是中國校友會網2011中國大學排行榜評價指標體系: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我國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已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力。高等院校在我 國科技進步、自主創新事業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義不容辭的責任,已經成為我國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主力軍,是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 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動力源;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大使命和社會責任,已成為我國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等三支主 體人才的培養搖籃。
2010年1月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以評價大學的人才和科技產出質量為基準,借鑒國內外大學分類、分級、分區評價的成功經驗,在國內 率先提出星級大學評價理念,并發布了2010中國大學星級排名,對我國(含港澳)普通高等院校進行分類、分層、分區星級評價。為了給予廣大考生和 家長選擇高校、專業和留學深造等提供更專業、更精準的高考和考研報考指南,2011年5月,中國校友會網和《21世紀人才報》將再度發布《2011中國大 學星級評價報告》,報告分為2011中國大學星級排名和2011中國大學學科專業星級排名等榜單,今后將按年度每年發布1次。
設計原則
自2003年起,中國校友會網與《21世紀人才報》等媒體已連續九年開展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工作,至今已經發布二十多項有關中國大學評價的研究成 果。中國校友會網2011中國大學排行榜在評價體系設計和指標遴選上,堅持系統性、公正性、可操作性和導向性等四大原則。為保證公正、客觀和系統地評 價不同類型和層次學校,體現出被評價高校的歷史成就與現時能力狀況。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在評價指標遴選上采用金字塔原理和新聞洞理論,結 合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嚴格篩選出高層次的、具有標志性的反映高校的質量指標和持續性的指標集,確保最終遴選出的評價指標具有簡潔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可 重復驗證性和可持續性等特征。
1)、系統性原則。大學評價必須用若干指標進行衡量,指標間互相聯系和互相制約,同一層次指標盡可能的界限分明,體現出較強的系統性。同時保證評價體系中的每一個指標都有明確的內涵和科學的解釋,要考慮指標遴選、指標權重設置和計算方法的科學性。
2)、公正性原則。確保被選擇的指標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是保證公正性的前提,符合可比性條件要求的指標是通過國家和社會權威機構、遵循嚴格程序和評選標準確定的人和事物,確保評價指標在理論上站得住腳,同時又能反映高校的客觀實際情況。
3)、可操作原則。確保被選擇的指標簡單、實用、可重復驗證。評價操作盡量簡單方便,但保證數據易于獲取,且不能失真。確保評價指標體系繁簡適 中,計算方法簡單可行,在基本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全面性的前提下,指標體系盡可能簡化,減少或去掉一些對結果影響甚微的指標。嚴格控制數據的準確性和 可靠性,評價結果他人可以按照同樣的程序復核。
4)、導向性原則。確保被選擇的指標具有持續性、導向性功能。大學評價的目的不是單純評出大學的名次及優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導被評高校能比 較客觀地了解和把握本校的特色、優勢、劣勢,鼓勵被評高校更好地、有針對性地向正確的方向和目標發展,特別是向著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的`方向和目標發展,以 此體現并發揮大學評價工作對高校發展的導向功能。
指標構成
2003年至今的九年間,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在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 研究成果,已經基本構建起具有鮮明的獨創性、符合我國國情、大學校情和時代發展要求的、科學性與公正性有機結合的中國大學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從高校的人 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兩大職能入手,以衡量高校科學與人才的貢獻能力為評價目標,側重體現被評價高校的歷史成就和現時水平,是對我國高校的綜合 選優排序,這也是中國校友會網中國大學排行榜區別于國內外其他大學排行榜的最大特點。
公辦高校
中國校友會網2011中國大學排行榜仍采用三級評價指標體系,一級指標由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綜合聲譽三個指標構成。二 級指標由科研基地、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培養基地、師資隊伍、杰出校友和綜合聲譽構成。三級指標由科學創新基地、基礎科研項目、重大科研成果、杰出 人才、師資水平、學科水平、國家聲譽、校友捐贈和社會聲譽等9大指標構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認為凡是涌現出能比較持續地反映高校辦學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高等級質量指標都將成為我們評 價大學的依據。2011年,在保持評價體系大框架不變的情況下,課題組適時增加了一些新評價指標,期望能更好地反映出我國高校的實際狀況,特別是更好地反 映不同層次高校、不同類型高校、不同結構高校、不同地區高校的實際情況。2011中國大學排行榜評價指標的主要變化情況是,在人才培養一級評價指標下新增 了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等指標;刪除杰出文學家、藝術家等指標;刪除了國家級大學生競賽獲獎學生等評價指標;同時減低了學科水平和創新基地等指 標的權重。在綜合聲譽一級指下增設校友捐贈指標,這在國內大學評價領域尚屬首次,期望倡導大學校友捐贈文化,促進大學更加重視以生為本和校友服務 工作,實現校友發展與大學發展的良性互動。
民辦高校(含獨立學院)
中國校友會網2011中國民辦高校(含獨立學院)排行榜采用三級評價指標體系,一級評價指標由人才培養、辦學設施和綜合聲譽三個指 標構成。二級指標由師資力量、學科建設、培養數量、培養質量、投入資金、硬件設施、軟件設施和學校聲譽等8項指標構成。三級指標包括固定資產、圖書館生均 藏書、教學儀器設備價值、畢業生就業率、師生比、新聞報道數、人均學費和本地生源比例等20多項指標。
下面簡要介紹中國校友會網2011中國民辦高校排行榜評價指標各一級指標相應的二級和三級評價指標的選擇依據和評價要點:
一、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是民辦高校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民辦高校能否成為名牌高校、能否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否贏得較強的社會影響力,關鍵是看其人才培養的質 量。只有培養出了民牌的名牌畢業生,民牌學校才有可能變為真正的名牌學校。名師出高徒,師資質量對畢業生質量有直接、巨大的影響。
人才培養由培養數量、培養質量、師資力量和學科建設等二級指標組成,三級指標包括全日制在校學生人數、專任教師總數、專任教師師生比、專任教 授、副教授(含相應職稱)數、專任教授與副教授(含相應職稱)占專任教師比例和本科專業數和創業人才(中國富豪榜、大學創業富豪榜上榜畢業生)等指標。人 才培養指標注重引導高校樹立更高發展目標、提升辦學層次、提高辦學質量、取得優秀辦學業績。
二、辦學設施
民辦高校要培養出優秀人才,不但要有優秀的教師、具有一定優勢的學科等軟件資源,還要有相當的硬件資源,包括教學儀器設備、圖書館生均藏書、教學用地等,這些是保證師資和學科效用得到有效發揮的物質保證。
辦學設施由投入資金、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等二級指標組成,三級指標包括固定資產總值、學校占地面積、教學科研用建筑面積、教學科研用生均建筑面積、圖書館藏書量、圖書館生均藏書和教學儀器設備價值等指標。
三、綜合聲譽
綜合聲譽反映國家和社會對民辦高校(含獨立學院)的認可程度、關注密度和支持強度,也是側重體現民辦高校的社會影響力、考生吸引力、校際競爭力等的重要衡量指標。
綜合聲譽包括高考錄取批次、辦學層次、國家辦學條件評估、學士學位授權資格、高校媒體影響力、本專科專業學費、本地生源比例和治理模式等組成。
指標權重及計算方法
1 公辦高校評價指標權重
1、指標權重
中國校友會網2011中國大學排行榜評價指標體系權重分配
一級指標 | 二級指標 | 三級指標 | 指標權重 |
人才培養 | 杰出校友 | 杰出人才 | 20.02% |
師資隊伍 | 師資水平 | 13.33% | |
培養基地 | 學科水平 | 10.22% | |
科學研究 | 科研成果 | 重大科研成果 | 20.00% |
科研基地 | 科學創新基地 | 13.33% | |
科研項目 | 基礎科項目 | 13.33% | |
學校聲譽 | 綜合聲譽 | 國家聲譽 | 2.22% |
校友捐贈 | 3.11% | ||
社會聲譽 | 4.44% |
【中國大學排行榜評級指標體系】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