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中庸讀書筆記范文
在讀《中庸》之前,我一直以為中庸就是不積極向上,以平庸為美德的意思,還懷疑以孔子的大智慧怎么會高度贊揚這種主張,也不明白為何人們常常對中庸之道掛在嘴邊。拜讀過《中庸》之后,我才發現我以前的想法有多么愚昧,真是貽笑大方。
“中庸”的“中”字是“執兩用中”的意思,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選擇中間的那個,而是選擇合適的那個。對于“庸”字,我看到很多種解釋,有說“庸,平常也”,也有的說“不易之謂庸”,還有人說“庸”就是適合的意思。無論“庸”字到底怎么解釋,“中庸”的總體意思是不變的,概括起來就是以下三點:執中守正、折中致和、因時制宜。
《中庸》在第一章中就提出了它的主題思想:“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是在教育人們要重視自我修養與自我完善,努力提高自己,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之道”的人。
《中庸》的主要原則有三條: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盡性。
(一)慎獨自修
慎獨自修對應了主題思想里那句“不可須臾離也”,是《中庸》中非常重要的論點,是指一種強有力的自我監督精神: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別人都沒有加以關注,也要堅持自我約束。這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非常重要:在大學里,沒有
人會監督我們學習,但我們自已卻不能放松學習,否則我們將偏離“正道”越來越遠,等到別人開始關注你的時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二)忠恕寬容《論語》中說道: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寬容要求人們推己及人、互相諒解、并行而不相悖,這在《中庸》的第十三章中有所體現:“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意思就是,一個人若能夠做到忠恕寬容,離大道也就相差不遠了。如果一個人在施行大道的時候排斥他人,那他施行的一定不是大道!
在后文中又有說道:“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這句話一直是我的人生格言,犯了錯誤一定要首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樣才能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如果一味地責怪他人,那永遠都得不到成長。真正的大道就像第三十章中所說:“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只有互利共生才能成就大道。
(三)至誠盡性
至誠盡性也是《中庸》中的重要原則,從第二十二章講到第二十六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里面將至誠至性提高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可見其重要性。后文中又說道“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這里把至誠說得有點過分夸張,居然能預知未來,有點接近迷信,但也從中體現出了古人對這一優良品格的格外推崇。
在第二十五章中說“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告訴我們真誠不光是要完善自我,還要完善事物,否則仁而不智。也就是說,如果別人犯了錯誤,要及時糾正。自我反省固然是一個人的優良品格,但若只知自省而不去省人,就不能說具有大智慧。
天下正道具備普遍性和提高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上手容易,精通難。三達德指的是智、仁、勇。這是天下通行的品德,可以用來處理“五達道”中提到的人際關系。關于三達德,有一句話是廣為人知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具備了三達德,我們才能修身治國。
九經是治理天下國家的九個秘訣:“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翻譯過來就是:修養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安撫諸侯。如果一個君主可以做到這九條,那他必然可以治理好天下國家。
中庸的“天人合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連我們的考試題目都與其有關。“天人合一”在我的理解中就是人與天地如同一體,和諧發展而生生不息。《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在講君子行正道的時候總是拿天地來作比喻,認為人至圣則可與天地相提并論,這就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第二十二章中更是明確的指出了這一點:“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可見“天人合一”也是《中庸》中的一大重要思想。其實不光是《中庸》,中國的經典古籍中大多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這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
本來以為《中庸》很長,且言語晦澀不易讀懂,沒想到只有三十三章,并且每一章都很短。文中用語大多簡明易懂,不懂的地方看翻譯也能明白,不像有些古籍,翻譯之后都讓人不明所以。總的來說,《中庸》作為四書之一絕非浪得虛名,看過之后讓人受益匪淺。對我來說,讓我受益最大的地方莫過于“慎獨”這一理論,這將成為我在工作生活中的指明燈。
【中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柳中庸:征人怨03-31
柳中庸:聽箏詩詞賞析12-09
日常生活里的中庸的經典美文12-05
中庸入世的人生哲理12-07
《中庸》讀書心得12-02
《中庸》讀書心得11-27
中庸讀書心得12-06
《中庸》讀后感12-02
中庸讀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