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只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讀書筆記

時間:2022-11-20 03:52:20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只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讀書筆記

  一個人的能力再強,影響力再大,也是有限的。

只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讀書筆記

  幫助別人是一種善舉,是一種美德,但不是越多越好。

  看過美/英/法聯合攝制的電影《獨奏者》之后,我的感受中便有這兩點。

  美國洛杉磯時報的記者斯蒂夫,在公園里貝多芬的塑像旁看見了一個拉小提琴的流浪漢,便對他產生了采訪興趣。

  經過觀察,這個人拉琴時十分投入,而且小提琴只有兩根琴弦,也能拉出動聽的旋律。

  斯蒂夫后來了解到,這個人名叫納尼爾,家在離洛杉磯很遠的地方,他從小就表現出音樂天賦,曾在一個樂隊擔任大提琴手,后來得了精神分裂癥。

  斯蒂夫把了解到的情況寫入了自己的專欄,獲得了廣大讀者的關注。有一位老太太將自己珍藏多年的大提琴通過斯蒂夫轉送給納尼爾,納尼爾非常高興,將斯蒂夫當作自己的朋友。

  斯蒂夫之后想了很多辦法,幫助納尼爾改善生活狀況,進而找醫生幫他看病,還試著讓他參加樂隊排練,但效果并不理想,還差點出了大問題。

  人們在生活中,常常對那些遭遇不幸或者身體有缺陷的人產生同情,并愿意幫助他們,這是人性善良的反映。在這個過程中,提供幫助的人也獲得了一種心理上的愉悅。

  問題是,這種幫助做到什么程度?是好事做到底,還是適可而止?

  電影《獨奏者》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形象的答案。

  在幫助者的人選上,電影選擇了一名著名報社的專欄記者。記者是無冕之王,行動自由,關系眾多,影響廣泛,比一般人更具有幫助他人的能力。

  在接受幫助的對象上,劇中選擇了一個既有音樂天賦又有精神分裂癥的流浪者。正常時,他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非正常時,他完全不能控制自己,具有天才或瘋狂的雙面特征。

  面對這種情況,記者的幫助之路走得異常艱難。

  矛盾的焦點在于,記者是按正常人的思維去提供幫助,而流浪者卻不是。

  斯蒂夫為納尼爾聯系了專門為無家可歸的人提供食宿的蘭普社區,讓他的吃住都有著落,但納尼爾愿意接受食物,卻不愿在眾多人群中生活,寧愿回到街頭過夜。

  斯蒂夫為納尼爾聯系醫生,想通過治療緩解他的精神壓力,但納尼爾一到醫院就緊張,看見醫生就害怕,他的情緒不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加深了他的恐懼。

  斯蒂夫為納尼爾聯系樂隊,想讓他通過排練融入團隊,納尼爾聽到音樂后倒是很興奮,但死活不愿參加排練,勉強試音時還是不能正常演奏。

  在食堂就餐,在醫院看病,在樂隊排練,每一件事情都讓納尼爾感受到了莫大的壓力,而他的精神分裂癥就是因為壓力過大而造成的。

  記者想通過自己的幫助讓流浪漢的生活與精神得到改善,費力不少,卻事與愿違。

  更糟糕的是,在這一系列的幫助中,納尼爾對斯蒂夫產生了依賴感,認定斯蒂夫就是自己的上帝,要他跟自己在一起,不能離開。當斯蒂夫發現不對頭想走開時,差點被納尼爾打死!

  沖突的平息,是斯蒂夫的前妻對他說了一句話:你永遠也治不好納尼爾的病,繼續做他的朋友陪伴他吧!

  這是全劇的點睛之筆。

  本來給流浪漢提供一些簡單的幫助就行了,卻想進一步幫他治好疾病、融入集體、發揮才華,記者本人做不到,樂隊指揮做不到,專科醫生也做不到。

  超過了被幫助者的接受程度,事情往往適得其反。

  這一點常常被我們忽視。幫助他人,我們往往是一步步深入,先是淺顯的,后是深層的,甚至期望徹底改觀。其實,幫助他人也是有限度的。過了線,反而成了幫倒忙,不僅會傷害他人,還可能會傷害到自己。

  一旦出手幫人,好像我們就有了一份責任,幫不了便會感到自責,這也是過線后的一種表現。不是我們不幫,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和對方的接受程度,那就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了。

  電影中有一段鏡頭讓我印象深刻。斯蒂夫陪伴納尼爾在音樂廳看樂隊排練時,伴隨著激昂的音樂節奏,畫面是以五彩繽紛的顏色來表現的。我在想,這也許是導演的一種表達方式,讓旋律與畫面相得益彰;也可能是隱喻了精神病患者對音樂的感受,與我們正常人聽到的聲音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如果這種隱喻成立,它也在用另外一種方式告訴我們:別人想的與你并不一樣,幫助別人不能想當然。

【只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我只做我自己說說10-17

關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主題班會設計方案12-06

只做自己懂的事勵志故事12-09

《做最好的自己》讀書筆記范文12-09

做最好的自己的優秀讀書筆記12-02

《和自己做朋友》讀書筆記11-25

《知道做到》讀書筆記11-22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文11-20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文03-09

如何利用時間把事情做到最好的生活感悟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