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沉默的螺旋讀書筆記
從心理學和社會學切入,“沉默的螺旋”理論則詳細地說明了輿論演變的另一種機制。1974年,德國輿論學研究者諾爾·諾依曼在自己的論文首次提出“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 概念,并于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中,將該理論全面完善。
(一)天然的群體屬性——個人的趨同選擇
諾依曼從社會心理領域考察了社會輿論的演變。她指出,人具有群體性。無論是非洲部落里的原始居民,還是現代社會里的政治選民,作為群體中的一員,人人渴望擁有群體的歸屬感,渴望能被群體接納,被群體認同,害怕被孤立,被邊緣化。諾依曼指出,“被孤立、從而失去與群集的聯系,這對個體立刻意味著生存威脅”[ 【德】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著,董璐譯:《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97頁]。
意見的表達是個人能否融入集體的關鍵環節。面對一個公共事件,輿論會天然地分為“多數”意見和“少數”意見。個體在表達觀點時會不自覺地感受“意見氣候”[ “意見氣候”概念由英國社會哲學家約瑟夫·格蘭威爾(Joseph Glanvill)提出。諾依曼認為“意見氣候”恰當地形容了輿論環境。]的偏向。 若自己處于“多數”意見或“優勢”意見的一方,則會自信膽大,敢于有力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若自己處于“少數”意見或“劣勢”意見一方,由于懼怕被孤立,個體則會變得小心翼翼,迫于群體意見的壓力而沉默或符合。輿論的演變是一個優勢意見越擴散越增勢,反對的聲音越來越沉默的螺旋式過程。
諾依曼將李普曼的“刻板成見”理論引入自己的觀察中。她認為,“刻板成見”是“意見氣候”中的積雨云,大眾傳播重構的虛擬世界在人們頭腦中形成固定印象,左右人們對“意見氣候”的感知。由于社會成員對觀點的分布處于“多元無知”的狀態,媒體傳播的觀點意見越多,社會成員的“刻板成見”就越深,對“意見氣候”的把握讓后者傾向于對主流意見采取趨同行為。因而,沉默的螺旋假說認為,輿論的演變是大眾傳播建構虛擬世界——刻板成見影響意見氣候——社會成員體察意見氣候并作出趨同行為——沉默的輿論“螺旋”由此產生的過程。
(二)輿論的穩定意義——個人與社會的皮膚
社會輿論具有社會控制功能,在雙重意義上發揮著維護著個人生存與社會穩定的效力。諾依曼認為,公共輿論是人們“敏感的社會皮膚”[ 【德】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著,董璐譯:《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63頁],人性的弱點使人們依賴于自身對外界環境的判斷,個人通過公共輿論感知“意見氣候”的變化,調整自己的公共態度以求得到集體的承認。從這一層面講,公共輿論是個體尋求自我保護的皮膚。
同時,輿論也是社會的“皮膚”,起到了維持社會穩定和團結的作用。諾依曼指出,輿論是道德倫理的守護人,是團體的守護者。[ 德】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著,董璐譯:《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81~82頁]統治是以輿論為基礎的,它對統治者產生壓力,使其統治順應民意,因為如果沒有民意的支持,統治者會被孤立,并在某個時候被顛覆。統治者通過公共輿論感知沉默的螺旋的偏向,從這一層面說,輿論是社會穩定的“皮膚”,它能防止由于意見過度分裂而引發社會解體。
【沉默的螺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可貴的沉默》讀書筆記12-07
我愛螺旋竹作文11-23
沉默03-14
沉默的作文12-07
沉默的妻03-10
無題的沉默12-09
沉默的父愛03-17
沉默,再見03-10
傷感沉默的說說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