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冬泳的讀書筆記
我想,雷達先生是個批評家,但他首先是個思想者!思想者和演員不同,他不需要別人時刻欣賞,也力拒這樣的場合,他需要獨處,需要面壁,如果生活奪去了他的思想空間他即會苦惱。除去獨處,他更喜歡與大自然為伍,一進入大自然的懷抱他就回歸了孩童般的心態。自然,是他心靈的搖籃,這是他尋找自我,保持自我最有效的途徑。生活在高位人群的他,“人群”的負重讓他透不過氣來,一慣本真、本色的他,已然無法應付多面的人,甚至是假面的人。對于一個批評家來說,每一次思維的創造,都是一次生命的冶煉與涅槃,我相信他對這種刺激是喜悅的,他不懼怕一次次思想的艱辛冶煉,但他懼怕“人群”。他的散文《冬泳》是他中年時期一次心靈的透視,他或許是在人生途中,心靈與外觀世界一定遭遇了巨大的沖突,不然他不會有如下感慨:
全脫了,無所掛礙,才會自由;跳在水中,自然的懷抱才會使童心復萌。
我雜入了冬泳者的人群,這里三教九流無不麋集,人人平等,人與人之間簡化為一個“泳”字!坝尽弊种饨詿o須問,無可說,無價質。
“全脫了,無所掛礙”。脫衣服了嗎?不,他想脫的是世俗的塵衣,世俗的沉重。他要一個沒有等級,沒有紛爭,沒有虛偽的美好世界。然而這是充滿童真的癡心。尼采在《偶像的黃昏》中早已寓言說:“真正的世界是智者、虔信者、有德者可以達到的……”
我想,尼采老哲在此對世界不無嘲弄,既然上帝教誨人類有德而虔誠,那為什么還要把潘多拉魔盒打開放出撒旦橫行于世呢?這就是說,如果你是人,你就必得在矛盾的對抗中生存。真正的世界不可抵達,那是有德者的一個義務,一種理想。所以有了“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說法。歷史上的智者,一但放逐自己就樂不思蜀,但雷達先生顯然無法徹底的放逐自己,因為生存二字扛在他肩膀上,他只能在瞬間放逐自己,且是在查閱自己的心靈是否還真實地存在著。于是他說:
“……上岸后,通身像擦了清涼油,外涼內熱,這感覺確乎很美。我在岸邊跳呀,跑呀,笑呀,鬧呀,世間一切煩憂全忘光了,好像一盤被洗過的錄音帶,仿佛進了圣境,放松而空靈,恬靜而喜悅。然而,瞬間的感覺轉瞬消失,消失以后,我又變成了一個世俗人,一個凡夫俗子,又會想起種種不快來。”
瞧他多象個孩子,他有人的欲望,但又努力擺脫欲望帶給他的負重。他沒有別的法子,只能依從大自然的力量,力圖甩掉煩惱,尋找瞬間的解脫。人類是在一種不均衡的對抗中支撐著人性的。他的奇特,就在于不論什么時候都在迫切地尋找離自己最近,最切身的感覺,他的可愛之處是,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有一種童心未泯的好奇、追尋、探索心理。因此,他的心靈處處釋放著一種輕微顫動的閃光。不信你看:
“人為了強化自身,凈化自身,在某種意義上又需要回歸自然,冬泳即是一例,它貌似反自然,其實正與遠古的自然和人認同。在這一活動中,人最能喚醒自身關于原始的御寒、適寒的本能記憶,也最能體驗天人合一的境界,反璞歸真的妙諦。”
從中看出,他不事做作,不善刻意,他尋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自在,堅守的是赤子情懷!悲劇哲學家尼采對人,從生成、發展,到成熟的過程,做過這樣的闡釋,即:赤子、駱駝、獅子、赤子。我以為:人最初是真,經過駱駝的艱辛,到獅子的雄壯,終極仍歸于真。而此刻,中年雷達正值駱駝的艱辛,卻向往歸真,或者他本來也未脫開“本真”的心境,所以他在世俗中承受著負重,感到了困惑,但又無法逃脫這一困境。他努力拒絕演員的角色感,那怕是臺柱他都不愿意,他渴望自己從人群中剝離出來,做一個真實的人,獨立的人。然而,人在未參與社會活動是一個人,人一但走進社會就是“群”與“類”,一但進入了人群,你就無法特立獨行,無法屬于真正的自我,除非你是個超人。思想者是愛人的,但他不想納入“人群”,一但匯入“群”,就豋上了舞臺,也就必是演員,是演員就需要臉譜,需要濃妝艷抹。然而他是本色演員。因此他說:
“我早意識到,無論在生活中或文字中,我始終不會隱藏自我。那些既能巧妙繞開自我,又能寫出花團錦簇的文章者,我羨慕,卻學不會,命運注定我只能是個本色演員,而非性格演員。”
左右逢圓,八面玲瓏是國人的文化底色,也叫聰明,但思想者往往單純,單純到對這紛繁復雜的世界有些愚。雷達先生純樸的心靈顯然是陷入了這一困境當中,這是正直者,有德者的困境!也是他一生都難以找到突圍的疑難問題……
【冬泳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孩子和冬泳者的人生哲理11-21
張嘉佳:記一次難忘的冬泳經歷11-23
冬泳協會年度工作報告12-19
初中讀書筆記精選呼蘭河傳讀書筆記12-07
《看見》的讀書筆記12-09
《秋天》讀書筆記12-09
《真相》讀書筆記12-09
《鼠疫》讀書筆記12-09
《方與圓》讀書筆記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