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神似祖先》讀書筆記

時間:2022-12-09 18:07:44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神似祖先》讀書筆記

  《神似祖先》這本書能夠幫助人們,從一種生物演化的角度去重新審視我們的世界,思考所見所聞。我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會有一些“恍然大悟”的收獲,幫我修正了原本的一些錯誤認知,也想通了很多過去不曾理解的事情。千百年來,雖然科技生產力的進步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社會運轉的規律,但歸及本性,人類幾乎沒有發生過改變。這些本性不僅僅指人性,還可以說一種長期的生物演化所積累下來的生命特性。大概無論人類如何進步,也無法超脫出“生物”的特性,理解這些,也許并不是為了拒絕或者擺脫它,而是坦然地接受,合理地控制。

《神似祖先》讀書筆記

  這本書的讀書筆記,因為內容實在過于龐雜,我自己看過一遍后也無法準確概括其要點,所以就主要以摘抄一些覺得有趣或者有啟發性的內容,配上一些個人見解,以示介紹。將來有時間一定會再重新看幾遍,將內容整理地更加主題分明,條理清晰,還是老規矩,綠色字體表示原文引用,藍色為個人總結,紅色是遺留的問題。

  杜爾凱姆:越是進化,物種內部從體質到文化的離散就越大。比如猩猩的頭蓋骨的最大體積和最小體積相差200立方厘米,而近代成年人的最大頭蓋骨和最小頭蓋骨體積相差600-700立方厘米;越是發達的民族,比起落后民族,其內部成員服飾上的差距越大。

  這段話的意思是在說生物越是進化,物種內部的差異性或者多樣化就會越大嗎?如果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人類社會如果越進步,那么社會分工就會越發多樣化,社會的包容性也就會越強,所以人只要有一些較為獨特的能力,基本上都能夠有施展的空間并且能夠獲得足以生存下去的回報。也許將來人與人之間的攀比會逐漸的削弱,因為大家有著各自不同的追求和目標,除了必要的競爭以外,每個人都在為實現自我價值而奮斗,而不是總是在意別人是不是比自己過的更好。

  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觀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其實后半句話很容易讓人誤解,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物競天擇,適者繁衍”。如果從所有的生物本能中選出一種作為最核心最本質的追求的話,大概就是“繁衍”了。可以說,任何一個生物體,它存在的意義就是用盡一切手段,確保自身種族的基因能夠一直遺傳下去,哪怕是過程中伴隨著殺戮、欺騙、搶奪和投機。比如蜉蝣在從幼蟲變成成蟲之后,是無法進食和代謝的,可以說成蟲的一瞬間,這個生命個體就等同于死亡了,但它們還具備著唯一的能力,就是交配繁衍,然后就在一天內死去。而幼蟲時期雖然能夠一直生存,但沒有繁衍能力,如果從邏輯的角度去思考,成蟲生存的越久不是越能繁衍更多的后代嗎?但大自然用最終用浮游這種生物向我們展示了它的觀點:個體的生存不重要,只要能夠繁衍下去,哪怕意味著死亡也會一直傳承下去。站在人類的同情心上來說,浮游這種生物還真的是挺悲哀的。

  與“適者生存”相映的,是我們(或者說是我自己)很容易搞混淆的另一個理論,叫“用進廢退”。它是由“拉馬克”提出的,大致的意思是:環境會作用給生物,促使生物逐漸適應環境,并且將這種適應的特性遺傳下去,代代累積。這聽起來有一定道理,但其實有些理想主義情懷。因為“達爾文”的“適者生存”更為的極端和殘酷,它無視生物個體的努力和漸變,而是認定生物群中的個體,每個都有不同程度的變異,而環境會將不適應的個體直接淘汰掉,只有適應的個體可以繼續繁衍下去,也許下一代的變異中還有不適應的,那么繼續淘汰這些不適應的,保留適應的。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是否認為環境的變化存在著所謂的“過程”,而個體適應的過程中“努力”是否獲得肯定,拉馬克認為是,而達爾文認為不是。拉馬克的思想更符合我們的人性當中的“自我肯定”,所以更容易被認同;而達爾文也許說的是事實,但卻很難被人們普遍接受,很多“成功學”其實借用的也是拉馬克的邏輯。當然,我不是否認個體的努力所能帶來成功,只是這種努力和成功不具備絕對的因果關系和可復制性。我始終相信人應該努力,尤其是在人類早已擺脫生存的壓力,所以在努力上需要有更高的自主性,否則終有一天會被逼著不得不努力,結果該出的力,該流的淚一點都沒有少,過程中反而還更多了壓力和痛苦,這又何必呢。

  其實讀到達爾文進化論里的“適者生存”時,我還從另一個角度想到:有時候我們在追求個人進步的時候,會想要通過給自己換一個新環境來完成,然后當自己在新環境下做的不錯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好像是進步了的,而且實踐上也得到了證明。但現在看來,也許并不是“進步”,只是“適應”了。真正的進步是需要伴隨著自身的改變,至少原來一直困擾自己的問題是否得以解答。當然,來到一個新的環境而繞過原本困擾自己的問題,也是一種解決方法,但需要警惕的是:適應了新環境并非就是解決了原本困擾自己的問題,也許問題還在那里,只是你還沒有遇上。

  而達爾文最后之所以要兼容拉馬克“用進廢退”的理論,我覺得是他出于對人類的妥協,而并不是學術上的認可。因為推翻上帝已經讓他備受煎熬,如果再打碎人性的自尊,否定個體努力的價值,普通人很可能失去生存的信心。支持人們存活的不是“希望”,而是“信念”或者說是“信仰”。“希望”只是證明這件事可行,但其實也是為了支撐“信念”而出現的。

【《神似祖先》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猴子的祖先童話故事05-11

清明祭拜祖先為題作文范文11-14

初中讀書筆記精選呼蘭河傳讀書筆記05-02

幼師的讀書筆記精選04-30

勸學的讀書筆記05-01

讀書筆記的范文04-24

《孝經》讀書筆記04-25

簡愛經典讀書筆記04-25

《夜鶯》的讀書筆記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