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藤野先生》有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藤野先生》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藤野先生》有感 篇1
《藤野先生》的作者是魯迅,關于魯迅的生平我就不再多說。我想說的是,這篇文章改變了我對魯迅先生的偏見。
之前,我認為魯迅是一個古板、不茍言笑、不懂幽默的人。在《穆斯林的葬禮》中提到過,魯迅是一個克制的愛國文學家,所以,我有點敬而生畏,不想讀他的文章。總幻想他的作品是政治化而又無聊的`。
他是生長在荒郊野嶺里的一株藤蔓,順著秀木纏縛,攀延,到達那個最耀眼的高點無疑是他畢生的夢想。于是他努力變得堅韌,頑強,甚至有些頑固,縱然外界再荒涼,無盡的風不斷的在打壓著他,他卻還是,也將永為向上的啊。
他,便是藤野先生,人如其名,而他所攀附的那棵樹便是他所深愛的醫(yī)學,他不斷擴開自己的枝丫,想讓更多的人領略其魅力。于是,兢兢業(yè)業(yè)已是稀松平常,每一個血管都了然于心,每一個場景都在腦子無限次回放。從此,他的人生似乎就只有兩件事,教學和科研,世界的嘈雜慢慢黯淡,均化為烏有,趨于黑白。他是一個奔跑者,也是一個領路人,他從未停息,從未放棄過一個可造之材。
讀《藤野先生》有感 篇2
在我們的求學之路上,老師就是我們前行的引路人。而魯迅先生在日本東京學習時期,也遇到了他自己非常敬愛的老師——藤野先生。魯迅先生因為“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而棄醫(yī)從文。多年之后,魯迅先生回想起來藤野先生,依然充滿了感激。文中既有辛辣的諷刺,也有深情的回憶,讓我們一起閱讀吧。
在一個夜晚,我翻開了魯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有一篇是《藤野先生》。文章描寫的是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雖然是一個日本人,但卻教會了魯迅許多知識。
在文中,魯迅通過對留學日本生活時的回憶,以深切懷念之情,熱烈贊頌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學、誨人不倦的精神及其嚴謹踏實的作風,特別是他對中國人民的誠摯的友誼;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同帝國主義勢力斗爭的戰(zhàn)斗精神。
藤野先生黑瘦黑瘦的,長著八撇胡,帶著一副金絲邊眼鏡,但跟愛因斯坦一樣,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有時,他會忘記帶領結,冬天常穿一件舊外套,看上去很是寒磣。有一回,藤野先生去坐火車,以致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小心。雖然讓人覺得好笑,但是也不得不讓人感覺到他也如愛因斯坦,雖然不拘小節(jié),但是平凡中也有偉大。藤野先生平等待人。魯迅先生留學日本期間,中國內外交困,由于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被人認為也是低能兒,中國人無論走到哪里都受盡諷刺。但是藤野先生與常人不同,他尊重他的學生,尊重他們的文化習俗。“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尸體。現(xiàn)在總算是放心了,沒有這回事。”這是藤野先生對魯迅說的話,藤野對學生的尊重當然也蘊藏在其中。但藤野先生偶爾也會使魯迅很為難。藤野先生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魯迅怎么裹法,會變成怎樣的畸形,還嘆息道: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這樣的藤野先生也透著一份可愛。我十分佩服藤野先生,因為他不僅博學多才,學貫中西,而且毫無偏見,無微不至地關注魯迅——這個來自異國的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出了藤野先生正直無私,真實誠懇的品質。
在讀完《藤野先生》后,沒有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對魯迅先生無限吹捧,更多的是對此刻社會上種種現(xiàn)象的思考。
在現(xiàn)實社會中,在本應充滿陽光的青春校園中,那大多數(shù)學生,用著國家免費帶給的桌椅。書本。甚至免費的住宿,每一天念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將校規(guī)班規(guī)背得滾瓜爛熟,背地里,卻從不把學習當回事,吃喝玩樂,攀比成風。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學生成群結隊,以打架為樂。甚至將談戀愛常掛于嘴邊,拿出來炫耀。
十五六歲的年紀,本應無憂無慮,一心為未來奮斗,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結下莫多的真摯朋友,收獲最純真的友誼。
十五六歲的年紀,是人生中最完美最簡單的時代,是一個人展望未來,目空一切,不斷攀爬的時代。
然而,又有多少人為了明天會挨打而擔憂,為了失戀而痛苦,為了顯示自己多么美麗富有而惆悵。那是他們本不該有的。
何謂良師?藤野先生給了我們答案,良師不應單是學富五車,滿腹經(jīng)綸,更應該是正人君子,是學生人生的轉折點,能夠時時給學生以良知和勇氣,文章最后也寫出了魯迅先生決心以筆做刀槍,與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為中國的光明繼續(xù)奮斗。藤野先生是一個正直無私光明磊落的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給予的溫暖、陪伴與引領,這使作者的生命走向堅韌,從而擁有了照亮國人生命的強光。
讀《藤野先生》有感 篇3
周末讀了魯迅的《朝花夕拾》里的前幾篇文章,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藤野先生》。
魯迅先生的這一篇《藤野先生》,雖說標題確實是關于藤野先生,可文章卻用了大篇幅去寫和藤野先生幾乎無關的事情。其中的冷嘲熱諷,確有深意。
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的醫(yī)學老師,他對魯迅十分關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是很講究,但他卻為人誠懇公正,對自己的學生誨人不倦,對研究一絲不茍。他糾正魯迅筆記上的錯誤;知道中國人很敬重鬼,特別擔心魯迅不肯解剖尸體。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不僅僅把自己情念藤野先生的情感寄予其中,更是用文字搭建了一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文章層次雜亂,但表達了自己對民族、國家、藤野先生的.情感,也許可以說是“一舉三得”。
在上世紀初的“大日本帝國”,就像是插了一對隱形的翅膀,國民的膨脹之心,簡直就像老鼠覺得自己比雞要大一樣儼乎其然。而上世紀初的“大清王朝”,就像是吃了毒藥一般腐朽,可謂是“一手好牌打到爛”,國民猶如幽魂一般零零落落,國家如傀儡一樣,只有軀殼,沒有心臟。
而魯迅先生,恰好又以極其委婉的語言寫出了上述的對比。
讀《藤野先生》有感 篇4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著魯迅從事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下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fā)現(xiàn),而且增加了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響了魯迅的一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藤野對魯迅無私的愛。他平等公正、一絲不茍的為一個清國留學生改作業(yè),連一根畫錯位置的血管也要當面替學生改過來;他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聽說中國人敬鬼,擔心魯迅不肯上解剖課;他尊重學生,盡管替魯迅棄醫(yī)從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魯迅這位弱國子民的強國夢,臨別還贈與題寫了"惜別"二字的`相片。
對一個受到歧視和污辱的清朝學生來說,這是多么的激勵和鼓勵啊。熱愛學生,了解學生,使藤野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甚至影響到學生的生活。
因此,作為一名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在教學中的互動,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精神基礎。在學校人際關系中,師生關系居首位。羅杰斯的人際關系理論和蘇聯(lián)的合作教育理論都把師生關系放在了辦學的高度。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由師生的深厚情感來維系。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和學生對教師的敬仰與愛護,是師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師生關系和諧的基礎。
蔡云芝先生與學生的關系就十分和諧,他愛學生,教學生唱歌跳舞,和學生打成一片,關心愛護弱勢學生,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學生"打抱不平",難怪學生做夢都想到他,幾十年以后仍然惦念著他。
受教師人格魅力的啟發(fā),和諧的師生關系一旦建立起來,就容易提高教學效率。親其師然后樂其教。哈梅爾先生的愛國精神感染了小弗朗西斯。他聽得很仔細,覺得“很奇怪,我能聽懂他今天說的話。他說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在蘇利文的愛的啟發(fā)下,又聾又瞎的海倫終于理解了抽象的“愛”,突破了從具體到抽象的瓶頸。
對學生來說,教師通常有一種自然的影響。如果這種影響是基于教師身份所賦予的權力,那么這種影響是不穩(wěn)定的。而如果這種影響力是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的,那就相當持久而且強大了,這種影響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學生心田,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魯迅總時受到藤野先生的激勵。幾十年過去了,他仍然不敢懈怠。他為民族的覺醒和解放進行了頑強的斗爭。
在魯迅的精神家園里,有藤野播下的種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的教師形象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著學生,也啟迪著我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yǎng),增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影響生活的精神食糧。
讀《藤野先生》有感 篇5
這幾日一直沉醉于魯迅先生的筆墨中。試想魯迅先生的一生,有兩位老師是先生敬重的,一位,是那三味書屋的主人,壽鏡吾先生;另一位,則是遠在東洋的藤野先生了。
今日閱讀完畢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散文便是先生回憶自己在日本的恩師藤野嚴九郎而作的。《藤野先生》回憶了作者在仙臺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敘了作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先生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先生甚為厭惡,也正是這樣,他去了仙臺,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藤野先生的衣著模糊,他為先生添改講義,他就正解剖圖,他關心解剖實習,他了解中國女人裹腳。在這一個個片斷中,我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先生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這樣一位有著高貴人格的老師,魯迅先生也在文章中言明:“在我所認為我?guī)煹闹校亲钍刮腋屑ぃo我鼓勵的一個。”
《藤野先生》也同樣記錄下了作者的在日本的轉變歷程,從學醫(yī)救國到筆桿子救國的轉變,表達了魯迅先生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作為知識分子的覺悟。在先生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期。魯迅先生說:“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學醫(yī)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提倡文藝運動了。”
在《藤野先生》中我感受最深的便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與懷念。然而即便當《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卻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藤野嚴九郎。魯迅寫就的《藤野先生》,承載的是一段感人的師生情,一顆動人的愛國心。
讀《藤野先生》有感 篇6
毛澤東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讀了《藤野先生》這篇文章后,我深深切切地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愛國情懷。他直面人生,向善求真;他以筆代戈,戰(zhàn)斗一生。如果說英國文學不能沒有莎士比亞,那我們的民族則不能沒有魯迅——他是現(xiàn)代中國的民族魂。
《藤野先生》一文彰顯出魯迅崇高的愛國情懷。魯迅為了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y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選擇了去仙臺學醫(yī),他想通過醫(yī)學啟發(fā)中國人的覺悟。他懷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遠大抱負,一心一意救國,但這個夢想并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xiàn)實粉碎了。魯迅作為一個弱國子民,受到了日本一些“愛國青年”的歧視。在他們的眼里,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這是何等荒謬!魯迅解剖學的成績是59分,他們便懷疑他得了藤野先生漏泄出來的題目,魯迅覺得十分辛酸和悲哀。有一次下課前幾分鐘放電影,他看到一個中國人要被槍斃,一群中國人竟然在旁邊若無其事地看熱鬧,魯迅的思想受到極大震動。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于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于是,為了拯救中國人,魯迅毅然選擇了棄醫(yī)從文,雖然他知道,文學這條路有多么艱難。
讀了這篇文章,我聯(lián)想到了我們的生活。在升旗儀式上,同學們排成一列列整齊的隊伍,隨著音樂的響起,鮮艷的'五星紅旗徐徐上升,隨風飄揚。在這樣一個莊嚴的時刻,卻有幾個同學在國旗下竊竊私語,還不停地發(fā)笑。我感到非常憤怒,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難道不應該懷著一顆愛國之心,為自己的祖國感到自豪嗎?我們現(xiàn)在享受著這么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不都是黨的領導人辛勤付出,艱苦奮斗換來的嗎?想想我們自己,難道不應該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的發(fā)展艱苦奮斗嗎?我們難道不應該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青春嗎?在祖國的尊嚴受到侵犯時,我們難道不應該挺身而出嗎?我們應該珍惜現(xiàn)在的時光,樹立遠大的理想,塑造美好的心靈,讓我們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的發(fā)展作出貢獻吧!
讀《藤野先生》有感 篇7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對早年生活的一種追憶,里面有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也有他對教師和朋友的記憶。以前我就讀過里面的《藤野先生》一文,對他描述的那個又黑又瘦,教學嚴謹?shù)慕處熡∠笊羁獭?/p>
這篇文章里“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切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臺也頗受了這樣的優(yōu)待,不但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對這一段我印象深刻。
從這篇文章里學習魯迅先生的寫作方法,他先以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尊為“膠菜”,福建野生的蘆薈運往北京,美其名曰“龍舌蘭”作鋪的,再寫他在仙臺所受到的優(yōu)待,就水到渠成,從中也能夠看出魯迅先生的謙遜情懷。
這一篇是敘事散文,從文中充分表現(xiàn)出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因為無法茍同于當時中國人的態(tài)度,為了喚醒,拯救當時已經(jīng)麻木的中國人,他也在此時改變了學醫(yī)救國的初衷,雖然從此與藤野先生分別,但藤野先生嚴肅認真的教學態(tài)度萂真摯無私的愛給了魯迅極大的`鼓舞。“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有良心發(fā)現(xiàn),并且增加了勇氣,于是點上一支煙,又繼續(xù)寫此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魯迅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奠基人。從他的文章中不但能夠學到高超的文學寫作技巧,還能夠從中學習他的高風亮節(jié)的情操和那無謂的革命精神。
讀《藤野先生》有感 篇8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 是低能兒”,看到這里,我感到很憤恨。作為一名中國人,卻被那日本鬼子譏笑。我不知道,也無法想像魯迅當時在日本那么多年是怎樣面對過來的。不過我也無言以對,中國當時被統(tǒng)治集團賣得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別的強國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盡他們自己一切力量搶光中國。中國成了一個弱國,到了國外,代表的是一個弱國,中國人自然也就成了低能兒。這是一個國家的悲哀。
可是中國人居然也沒有了志氣。“影了幾片日本戰(zhàn)勝俄國的時事片子”,這是日本與俄國之間的事,“但偏是中國人夾在里邊”“槍斃”了。當魯迅看到中國人被殺戮,日本人叫好而中國人卻當了麻木的觀眾時,深深感到醫(yī)學對中國的社會改革不是一個緊要的事。醫(yī)學只能醫(yī)好人們的軀殼,不能醫(yī)好人們的靈魂與思想,所以,他想到了棄醫(yī)從文,用筆為匕首,為投槍,刺入敵人的心臟,喚醒國民。
要想別人不踢自己,首先要讓自己變的.強大,只有自己足夠強大的時候,那些想踢的人再踢時,就得考慮他們的腳了!
陳天華遙寄畫書,吳玉章挺身維護國家尊嚴,科學家獻身祖國:數(shù)學家華羅庚、地質學家李四光、生物學家童第周、核物理學家錢學森、高能物理學家張文裕、化學家唐敖慶……他們個個都滿懷愛國之志,為國家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正是有這些為國獻身的偉人,我們這條沉睡了百年的巨龍才漸漸蘇醒了。太陽的光輝照亮了世界的東方。那樓宇鱗次櫛比,高速公路、鐵路縱橫交錯。聯(lián)合國的六個常任理事國,我們中國就是其中之一。就在2008年8月,中國北京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運會,向世人展現(xiàn)了中國的變化,大國的崛起。世界博覽會也將與2010年在中國上海召開。世界性的活動在中國一次次成功舉行,中國一次次被世界肯定。
徐特立不是在《怎樣實施愛國主義教育》中說:“人民不僅有權愛國,而且愛國是個義務,也是一個光榮”?謝覺哉也說過:“愛國的主要方法,就是要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我,21世紀的中學生,在祖國日益強大的日子里,要用實際行動闡釋愛國。
愛國,不再空洞。
讀《藤野先生》有感 篇9
文章的開頭,提到了一批在東京的“清國留學生”之形象,先生用詞看似輕松幽默,然恨鐵不成鋼的心情躍然紙上。其中便有這樣的描寫:“成群結隊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shù)脤W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一扭。實在標致極了。”先生雖沒有具體描寫這群留學生的頹廢生活,然寥寥數(shù)語,這些所謂留學生的精神風貌已可見一斑。須知,當時能到日本留學的人多是國內的精英,某種程度上是當時中國的希望,本應是在日本學成回國后報效國家的一個群體。然而當時魯迅先生所見的并非一群奮發(fā)向上的有為青年,怎不讓他失望。
到仙臺醫(yī)科學校求學時,在課堂里看時事電影,所目睹的情形便只能用痛心來形容了。魯迅先生寫道“但是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zhàn)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作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還有一個我。‘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于此,國民的麻木不仁留給先生的'怕只有痛心疾首了。
棄醫(yī)從文的選擇
在文章中先生說到目睹上述情形后“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先生雖沒有在該文中直抒其思想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但我們從其后來寫的的文章及其經(jīng)歷來看,應能知當時先生是覺得與其學醫(yī)去拯救身體羸弱的國民,不如用文藝來喚醒麻木的民眾,要不然國民身體縱使強健,也不過是培養(yǎng)了一批麻木無聊的看客。
尋找醫(yī)治社會的良方
魯迅先生在文中結尾寫道“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看在燈光中瞥見他(指藤野先生)黑瘦的面相貌時,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我忽又良心發(fā)現(xiàn),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所深惡痛疾的文字來”可見魯迅先生是想用他的筆,用他的思想來喚醒民眾,振奮國民的精神,通過提升國民的素質,最終達到強國富民的目的。文章的背景時間應是清末,而先生寫作此文的時間已是民國,相隔二十年左右,但中國仍然積貧積弱,無大的改觀,先生知道其一人之力畢竟有限,但總要有人首先起來吶喊疾呼,最終通過良好健全的國民教育、健康向上的文學藝術,開啟民智,培養(yǎng)高素質的國民,才能達成強國富民的心愿。
與之相呼應,四年前,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就提及我們的第一要著在于改變國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首推文藝,所以想提倡文藝運動了。縱觀其一生,魯迅先生為實現(xiàn)文藝救國的心愿,身體力行,著作頗豐:有小說《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雜文集《花邊文學》、《華蓋集》等。中國少了一個醫(yī)生,卻多了一名文化巨匠,而這一轉變背后的因由均能在《藤野先生》一文得到解讀,所以要讀懂魯迅先生的文章,該文不可不讀,先生的憂國憂民的精神在此文中也展現(xiàn)無疑,這也是我們在任何時候均應承繼的精神財富。
讀《藤野先生》有感 篇10
《藤野先生》記錄了魯迅的心路歷程,學醫(yī)救國到棄醫(yī)從文的轉變,表達了魯迅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魯迅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期。“但從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中國人的麻木不仁中,魯迅才深刻地認識到,學醫(yī)能夠拯救人的身體,卻不能拯救人的靈魂。
魯迅是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一個人,他發(fā)表了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參加新文化戶外,對歷史的發(fā)展貢獻很大。
他一生只出了一本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回憶了從青年時期以來的經(jīng)歷。其中有一篇是《藤野先生》是作者回憶一位日本的老師藤野先生。
作者重點回憶了在仙臺和藤野先生學醫(yī)的故事。作者寫了藤野為我一一訂正講義,描繪出一個和藹的熱心的老教師形象。但是讓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作者竟然對科學很不嚴謹,對血管的位置錯誤不但不理解還認為自己這樣畫畫兒好看。這點最后學年試驗成績給了他一個警示,“同學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間,但是是沒有落第。”
我對魯迅這一點也很不滿意,有這樣好的老師手把手教,居然對自己的要求僅僅是沒有落第!
我認為,魯迅這樣做是辜負了藤野先生對他的期望,也是自己時光的荒廢。只有刻苦學習才對得起中國人民納稅的錢,只有名列前茅才能給中國人揚眉吐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作者醫(yī)治國人身體的理想,完成藤野先生給中國傳播新的醫(yī)學的心愿。
在作者被譏刺后,藤野先生主持正義,為中國學生贏得了尊重。我十分欣賞他正(義)氣的作風。
作者認為要救國需要救思想,于是放下了學醫(yī),這點能夠明白。但是讓我再一次感到失望的是,藤野很重感情地交給作者一張背面寫著“惜別”的照相后,作者卻沒有把自己的.照片寄過去(作者當時沒有相片),在離開西安之后也沒有補寄給他。
如果我是藤野先生,我會每一天到傳達室問是否有信,過一陣后,我可能會擔心是不是魯迅的信在半路寄丟了,再之后我可能會更加擔心他的安全。正因我從藤野先生之前對他的態(tài)度看到,藤野是十分想培養(yǎng)魯迅的,而且從得知魯迅棄醫(yī)從文之后的“嘆息”和離別時的表現(xiàn)看,藤野是很惋惜的。魯迅盡管有他的理由,但是這些但是是借口,既然心存感激,話怎樣會無從談起呢?完全能夠從幾句問候,幾句感謝談起。
但是我仍然能夠看出魯迅還是很感激藤野先生,并以藤野先生的警示自己,要為中國革命繼續(xù)出力。只是我對他在以上幾件事情的處理有些不滿而已,我想在這點,我能夠做得比他更好。
讀《藤野先生》有感 篇11
我看了魯迅先生的許多文章,每一篇都有一些不同的道理要告訴我們,每一篇都有一些不同的精神要傳達給我們。我最喜歡看魯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我已經(jīng)學過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jīng)》。這些散文我一看題目就覺得非常有趣。比如百草園在那里,是什么樣的,在那里會發(fā)生什么事。這些題目使我有興趣讀完整篇散文。而同是選自《朝花夕拾》的這篇《藤野先生》雖然題目并不是很吸引人,但是當你讀完這篇文章后,你會發(fā)現(xiàn)一些不同尋常的精神與道理。
散文的開頭寫的是魯迅先生去日本留學時的場景。日本東京的上野公園,一片一片的櫻花林,魯迅先生把它們比作了幾片緋紅的輕云。在花下還有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魯迅先生對他們的描寫是:“頭頂上盤個大辮子,頂?shù)脤W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一扭。實在標致極了。”表面上看,魯迅先生把那些清國留學生寫得是多么的美好,其實是魯迅先生在諷刺當時清國的封建社會,從他描寫的.盤起的辮子可以看出當時的清國是多么的封建。表明了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與嘲諷。而那其中一個詞語“標致”雖然是漂亮的意思,但是在魯迅先生這篇散文中是反語,有諷刺的意思。在魯迅先生的眼里,那些辮子代表的是封建,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與行為,而魯迅先生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否則整個國家的文化與素質都會比其他國家落后很多。魯迅先生并不想自己的國家落后,所以他來到了日本民國。結果在那里也見到了盤辮子的清國風俗,他寫下了這幾句對他們的描寫。從這句對清國留學生的描寫的中,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描寫手法是多么的高超。用了幾個連續(xù)的動詞,也用了比喻,把對清國盤辮子的習俗寫得生動形象。
在后面的第五自然段,魯迅先生還風趣地運用了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后受到了特殊待遇倒掛在水果店頭被尊為“膠菜”的例子來類比自己到了日本仙臺留學不收學費,住客店,受到了許多優(yōu)待。
而魯迅先生就是在那里認識了他的一位醫(yī)學老師藤野嚴九郎。并寫出了他與藤野先生之間的事情。雖然以前并不知道有藤野嚴九郎這個人,但后來老師讓我們讓我們看了他的圖片,小小的眼睛戴著一副眼鏡,嘴巴上方還有八字胡須。當時老師說他和魯迅先生還挺像的。雖然算不上嚴肅,也并不帥,他也不像文中魯迅說的沒打領結。而是穿得十分整潔,但他一看就是一位治學嚴謹?shù)睦蠋煛聂斞赶壬鑼懙恼Z句里,
我看出藤野先生是一個在生活中節(jié)約簡樸,工作上認真負責的人。魯迅先生在這人生地不熟的日本,被那些日本人鄙視的時候,藤野先生卻鼓勵他,對他一點也不偏心。“我拿下來打開看的時候,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與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jīng)從頭到尾,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是魯迅先生在文中所寫的。唯獨藤野先生對他這么負責,這么關心,這說明了藤野先生的教學是不分國界的,他不會覺得魯迅先生是中國人就很排斥。而且藤野先生還很有鉆研精神,當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足骨變成了畸形,他就一直問魯迅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且還想親眼看一看。后來因為看了日本人將中國人槍斃的電影后,日本的同學們直呼萬歲,魯迅先生覺得自己受了侮辱,就無奈的回國了。
與藤野先生告別時,藤野先生也十分留念,還給了他一張照片,并希望魯迅先生也給他一張照片,但后來卻沒有了機會。在這么4年的相處中,他和藤野先生也有了感情,說以都舍不得。雖然后來把被添改過的講義丟失了,但魯迅先生還是想念藤野先生,把他的像貼在墻上,每天都可以看到。
像藤野先生這樣的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雖然中日之間有些矛盾,但藤野先生對于 魯迅先生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是為了所有人著想,為了醫(yī)學上的成就。所以魯迅在散文的后部分寫道:“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我也是很欽佩藤野先生的,我希望他的精神與行為永遠流傳......
【讀《藤野先生》有感】相關文章:
給藤野先生寫信10-30
藤野先生短語12-09
寫給藤野先生信10-31
寫給藤野先生的信03-09
藤野先生的好詞好句12-09
關于讀藤野先生的學習心得11-26
藤野先生讀書筆記12-06
魯迅寫給藤野先生的信(精選)05-01
魯迅寫給藤野先生的信03-04
寫給藤野先生的信的作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