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藍色大學法學專業定位及特色發展研究的論文
案例教學法在中職《經濟法》課程中應用的具體“假論文”背后有什么真問題(共3篇)淺論學習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培養淺談和諧文化理論形成的歷史脈絡探析經濟學信息范式理論的基本假設與辨析怎樣寫研究性論文撰寫方法(共3篇)運用政治理論指導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關于區分法條競合與想象競合的意義試析受教育權理論發展綜述獨立學院實踐教學模式改革
專業及特色發展的目標。為了創建目標的順利實現,本文對大連海洋大學文法學院藍色大學法學專業定位及特色發展路徑予以系統研究。
一、發展藍色大學法學專業背景
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的日益進步,以及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使得人們對依法治國的期望越來越強烈,如此,必然要求有大量各行各業的復合型、應用型高級法律人才來滿足社會期待。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開設法律本科專業的院校已有640余所,在校生的總人數約為35萬人。不同水平的院校紛紛設立法學專業,招收大量法學本科生。就遼寧省而言,具有法學專業的院校共計20所,在校生總量為1萬余人。很多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也非常注重對法律課程的學習,以掌握法學知識作為求職及自身綜合素質提高的目標。據2010年的全國碩士招生報名統計,法律碩士仍居報考人數最多的十個招生專業之列,位居第二。全國具有法律碩士授權點的院校有115所,大連海洋大學是我國北方地區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農、工、理、管、文、法、經、藝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在眾多設置法學專業的學校中,我校要突出藍色大學的特色,培養一批精通涉海法律實務工作的優秀人才。同時,為服務遼寧沿海經濟,實現海洋強國夢,依法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培養高素質的涉海涉漁法律人才迫在眉睫。而“法學教育的正確定位和創新發展決定了法律人才的培養的效果”,因此,明確我校法學專業的定位及特色發展是重中之重。
二、藍色大學法學專業定位及特色發展的理念
藍色大學法學專業的學科定位與特色發展與一般綜合類學校的發展有所不同,要在“藍色海洋”學科背景下謀求自己最大化的發展,而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因此推行適應海洋經濟發展的法學教育,構建涉海涉漁特色法學課程體系,凝練大連海洋大學法學專業教育的特色須遵循以下理念:
1.科學定位
羅伯特· 赫欽斯曾指出,“大學需要有一個目的,一個最終的遠景。如果沒有遠景就是無目標性,就導致大學的極端混亂。”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我國民主、法制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各項事業必將逐步納入法制軌道。為適應海洋經濟發展,要對藍色大學法學專業進行科學定位。要以科學的方法推行適應海洋經濟發展的法學教育,所謂科學定位是指:以科學的方法明確目標、制定方案、優化資源、彰顯特色。結合涉海涉漁法律事務所需要的人才,制定法學教學計劃,將涉海涉漁教育貫穿到培養計劃中,按照寬口徑、厚基礎、能力強、素質高的要求,制定教學計劃。
“法律學是一門現實科學,而不是純粹的規范科學”,法學教育的意義在于培養適應社會各行業發展所需的應用型法律專門人才。
作為地方涉海高校,結合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與我校自身辦學的內在條件,我校法學專業教育的定位及特色體現在培養適應海洋經濟發展需要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適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涉海涉漁高級法律人才。
2.特色發展
我校明確指出,要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具有重要行業影響力的高水平海洋大學。以涉海學科為先導,帶動相關學科,堅持學科滲透,圍繞海洋經濟發展設立涉海專業方向,突出學科中的海洋特色。因此,建設藍色大學法學專業既符合我校建設的總體目標,也適應了國家發展海洋戰略的整體要求。
3.全面提升
“法之立也,為民造福耳。”我校剛剛起步的法律碩士教育正在探討以法學基礎教育為依托,結合我校建設“藍色海洋大學”的目標,進行法律碩士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的探索,將法學知識與海洋漁業管理實務結合起來,法律碩士教育不僅要為立法、司法、執法、法律服務、法律監督等法律職業部門培養大批的高素質的訴訟型法律人才及大批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發展經濟的高層次、復合型治國人才,更重要的是作為具為法律碩士授予權的涉海高校,要著眼于為海洋經濟發展服務培養涉海涉漁的法律專才。全面提升我校法學教育的質量。
三、藍色大學法學特色發展的途徑探究
1.夯基礎——鞏固法學本科教育,將已經取得的專業建設成績為法律碩士教育奠定基礎
“學術是支配大學的核心與根本,大學正是在學術這一本質特點上確定著自己存在的根據。”社會的發展使法學廣泛滲透到生活的各行業、各領域,社會分工趨于精細化,如法官、檢察官、律師、政府執法者,盡管很難掌握各行業全部的知識和技能,但作為法科畢業生,掌握法學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是“應有的共同規格和最基本的要求”。法律的基本原理及價值理念仍是未來從事法律職業的基礎。
法學專業課程體系通常分為三部分:基礎理論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其中,基礎理論課程是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和鋪墊,專業基礎課程是法學專業課程的核心和重點,專業技能課程是將專業知識運用于實踐的技巧。
近年來,法學專業本科教學工作積累為本項目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要整合現有的師資力量,強化法學基礎專題課,使學生在具備基本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強化法律專業技能,如解決問題的能力,法律的研究能力,事實調查能力,交流溝通、談判、訴訟、非訴訟爭端解決、接待、組織和處理法律事務的能力等;通過扮演角色來鍛煉學生的職業判斷力。
2.抓機遇——以法律碩士授權點建設為突破口,以應用型為培養目標的綜合實踐,實現法學本科、碩士教育特色一體化
大學作為一個開放性的社會組織,若自我封閉將會導致發展的落后與停滯。
對外界環境的辯證吸收是保持其活力發展和優化進化的必要途徑,在強化涉海涉漁特色課程、加強法律教育的同時,優化專業核心課程,與全國指導性培養方案相適應不可缺少。要增加涉海涉漁法律實踐性課程,如海事案件活用校內模擬法庭,增加校外海洋管理體驗等環節。
3.筑特色——將法學知識與海洋漁業管理實務結合起來,堅持特色辦學,構建涉海涉漁特色法學課程體系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區別不同地區、科類和學校,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制定高等學校分類標準和相應的政策措施,使各種類型的學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層次上辦出特色。我校法學專業突出了大連海洋大學“藍色”學科優勢,順應了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將藍色海洋經濟相關的國際海洋法、海洋漁業法、海洋環境保護法以及涉海訴訟作為培養學生能力的主要方向。本專業特色突出,突破了一般高校法學通識教育的模式,更專注于海洋管理、海洋環境等法律教育,開設了國際海洋法、漁業法規、海商法、海洋管理等特色課程。
理論方面,構建涉海涉漁特色課群體系,將法學知識與海洋漁業管理實務結合起來,構建涉海涉漁特色法學課程體系,突出“藍色大學”法學理論教育特色;由法學涉海實踐教學中心,負責涉海實踐教育課程的設置和開展,建立涉海實踐教學體系化,形成大連海洋大學法學實踐教學特色,最終為國家培養一批精通涉海法律實務工作的優秀人才,為涉海涉漁管理機關培養管理人才,為涉海涉漁訴訟培養專業律師。
實踐方面,邀請大連海事法院、大連市行政服務中心等實務部門的領導、專家以及畢業生代表共同研討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展開討論,特別是針對學生專業基本素質、語言表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法律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的培養方面。隨后,借鑒其他法學專業類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經驗,制訂我校人才培養方案。
(1)結合海洋漁業法理論及實務,做好法學專業課程的設置
按法學一級學科為主設置課程,課程結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外語、法理學專題、中國法制史專題、憲法專題、民法學專題刑法學專題、刑事訴訟法專題、民事訴訟法專題、行政法專題、經濟法專題、國際法專題等。選修課按我校專業特色,設置海洋法專題、漁業法專題、海事訴訟等專題。實踐教學包括法律文書、模擬法庭訓練、法律談判。實務實習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法律援助機構、公證處、海洋漁業管理等實務單位或政府法制部門、企事業單位法律工作部門進行。在職業能力上采用多種途徑和方式開展職業能力的培養。職業能力包括法律職業思維、職業語言、法律知識、法律方法、職業技術等方面的法律職業從業技能。
(2)成立法學涉海實踐教學中心,設立開展法律涉海實踐教育的平臺
首先,由法學涉海實踐教學中心,負責涉海實踐教育課程的設置和開展,建立涉海實踐教學體系化,形成大連海洋大學法學實踐教學特色。
其次,“法庭進校園”就是把人民法院的真實審判活動搬移到學校進行。具體而言,就是通過與人民法院協商溝通,選取人民法院在審的案件到學校的模擬法庭開庭審理,在校學生參加全程旁聽,觀摩庭審現場,以達到使學生切實了解人民法院真實審判活動目的。法學專家工作站和交叉任職是經學院與大連海事法院協商推出的雙方合作的新方式,即法學專業優秀的師資受聘大連海事法院人民調解員,同時,海事法院的法官經學校聘任擔任在校學生教學指導教師。這種方式不僅為學校的優秀師資提供了接觸實務,提供了實踐教學能力的有力支持,也使得審判機關共享學校的法學教育資源,實現共贏。
4.謀發展——突出藍色大學法學教育的特色,全面提升我校法學專業辦學層次和社會知名度
強化法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成員來自政府、司法實務部門、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家,大膽嘗試“法庭進校園”、模擬示范庭、法學專家工作站、交叉任職等多種方式,保障法學教育具有一定數量的技術人員和專家。不僅方便了在校學生直接學習法庭審判,而且對于人民法院和主審法官也是一種督促和提高。有效地推進了學校與審判機關之間的合作雙贏。
四、特色與創新之處
1.解決法學教育中標準與個性的矛盾,突出了我校法學專業特色
傳統法學人才的培養,是單一的人才培養方式,所培養的人才局限于狹隘的法學專業范圍內,是標準化與同質化的。本課題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采取實際措施凝練“藍色大學”具有涉海涉漁的法學特色教育,特別強調和注重法學學生解決涉海涉漁法律事務的綜合能力,解決了法學教育中標準與個性的矛盾,突出了我校法學專業的特色。
2.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銜接
本項目研究法學專業定位,不僅強化扎實的法學理論教育,還認真安排涉海涉漁法律職業教育內容,并與司法部門聯合實施開放式辦學,增強了法學專業教育的適應性,縮短了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之間的距離。
3.實現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接地氣”
本課題法學專業教育必須先參加法學專業專題教育階段的學習,再有所側重參加其他平臺的某些特定涉海涉漁法律課程和實務環節,這樣保證重點突出,能使掌握法律知識和具有解決涉海涉漁法律問題能力相互促進。
五、結語
藍色大學法學專業定位及建設途徑一定要依托海洋背景,堅持特色辦學的原則,避免法學教育中標準與個性的矛盾。要科學確立法學專業建設目標,走特色發展的途徑,只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法學專業一定會成為理工類高校中一個獨特的、優勢的專業。要堅持學科滲透,培養適應海洋經濟發展需要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適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涉海涉漁高級法律人才。我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大連海洋大學不僅會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具有重要行業影響力的高水平海洋大學,而且會以涉海學科為先導,圍繞海洋經濟發展設立涉海專業方向,而且我校的法學專業也會成為藍色海洋大學中的特色學科。
【藍色大學法學專業定位及特色發展研究的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未來發展定位的計劃范文04-26
市場定位研究分析報告范文11-12
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研究論文05-11
大學生的手機短信研究論文04-01
新建本科院校專業建設的定位與發展觀點05-07
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研究論文05-11
法學專業較好的大學05-07
職業規劃定位于職業發展的關系范文04-03
大學生網絡創業問題與對策研究論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