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食品創業故事
在創業過程中,如果說壓力,我認為選擇什么不做是非常大的壓力。有哪些成功創業的故事呢?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食品創業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食品行業創業故事 (一)
不當白領當農民,80后女大學生養龍蝦
寶山區羅涇鎮農業創業園里的小老板馬蘭最近心情很好:她養殖的澳洲龍蝦長勢喜人,大部分龍蝦都養到了二三兩,再過幾個月,養到六七兩的時候,這些龍蝦就能向市場銷售了。很難想象,這位在養殖園忙前忙后的小老板,竟是位畢業于名牌高校的80后女大學生。日前,寶山區羅涇鎮農業創業園正式揭牌成立。馬蘭對自己的“蘭蘭水產養殖園”更是充滿了信心。
80后女大學生養龍蝦
2006年,馬蘭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畢業后參加“三支一扶”計劃,在寶山羅涇鎮的一個村委會工作。2009年,她工作兩年期滿后,正好羅涇鎮開辦了農業創業園,提供了一個創業平臺,還有不少創業優惠政策。原本就有創業想法的馬蘭,大膽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小食品創業故事小食品創業故事。
她從平日的觀察中發現,現在人們都喜歡吃綠色食品,注重營養搭配,種植養殖業有一定的市場,無奈她從未接觸過這個行業,空有想法卻無從下手。幸運的是,馬蘭從羅涇鎮開業指ting30.com/zl導專家王一瑜那里得到了幫助,王一瑜長期從事農副產品產銷,對種植養殖也有豐富的經驗。在他的介紹指導下,馬蘭決定養殖澳洲龍蝦。
然而,她的創業之路并不平坦。今年年初剛開始創業時,因為養殖經驗不足、技術不成熟,第一批養的澳洲龍蝦全被凍死了……而對于這一批新的.龍蝦,這位80后的大學生創業者信心十足,“現在有了養殖經驗,還有技術保證,這批一定能養成功,實現銷售!”
目前馬蘭已經在羅涇鎮農業創業園成功創辦了蘭蘭水產養殖園,主要養殖澳洲龍蝦。資金上,她招用了當地的4名失地農民作飼養員,按政策享受社保費補貼,今年農業創業園租金全免,又給馬蘭省下了場地成本;技術上,她聘請了華師大生物系的老師擔任技術指導員;經營管理上,寶山區開業指導中心、羅涇鎮社會事務受理中心的工作人員經常會來到農業園詢問她的養殖情況、創業中的困難,并給予她指導和幫助。“有了這么多人的關心和幫助,我創業很安心,也有信心。”馬蘭從容、堅定地說。
13個創業場地各具特色
今年年初,本市出臺了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三年行動計劃。創業場地缺乏一直是困擾寶山區創業的大問題
寶山區通過出臺實施有區域特色的創業政策、針對不同人群開發不同類型的創業場地、深化創業指導服務等多項措施,在全市率先實現每個街鎮有至少一個創業場地,12個街鎮共完成13個創業場地的開發,呈現出地區特色鮮明、業態層次豐富、人群適應面廣的特點小食品創業故事故事。據統計,今年1月至10月底,寶山區累計幫助成功創業807人。
小吃創業故事(二)
創造武漢熱干面傳奇的人
“不服周” 立志要讓方便熱干面“武漢造”
劉海元骨子里有武漢人“不服周”的氣質。
1997年之前,劉海元還是武漢一家主營食品流通的國有貿易公司的經理,正趕上國有企業改革,他便和三位老同事辭職下海創業。憑著國企積累的人脈,他們取得了“南方黑芝麻糊”、“必是飲料”等8個產品的銷售代理資格,創建了武漢冠利達必是有限公司。2001年公司銷售額過千萬元,但是,利潤有限。
2003年,武漢本地媒體報道了河南一家企業率先生產方便熱干面,半年在漢銷售了2000萬。作為地道的武漢人,看見了這個報道,劉海元心里非常不是滋味。“熱干面是武漢特有小吃,多少代武漢人都對熱干面有著很深的情結,作為熱干面的發源地,武漢人沒有自己品牌的方便熱干面,卻被河南人在市場搶了先。”劉海元說,那一刻,他就下定了決心,把方便熱干面作為自己的項目,一定要做出特色地道的武漢方便熱干面,與河南熱干面一較高下。
不服輸 資金鏈斷掉時賤賣住房和門面
千年以來,熱干面都是手工制造,如何變成方便面?劉海元邀請了武漢三所大學的多名食品專業教授進行項目研究。研發耗時兩年半,其中,6個月僅面粉損失就超過了百萬元,購買的多款設備都因無法生產被當作廢鐵賣掉小吃創業故事小吃創業故事。
當技術終于取得突破時,資金鏈也完全斷掉了,員工在長達半年的時間工資都無法發放,企業瀕臨破產的邊緣。
為了盡快聚集資金購買設備,劉海元把自己的住房和商業門面房低價賣了。當時有一個做生意的朋友勸誡他,商業門面房以后拆遷會升值絕對不要賣。劉海元說:“如果有辦法我根本不愿意賣房子,既然選擇了方便熱干面項目,我不服輸,產品要工業化生產,設備必須上馬,沒錢怎么辦,只有賣房子了。”
2005年1月,劉海元將非油炸風味方便面及其制作方法研制成功,并申報了發明專利。通過此專利技術,向廠方訂制了專門的生產設備,此款自制設備終于讓熱干面在生產線上復原成功,拌上芝麻醬等佐料后,無論色香味還是入口的那股韌性就跟手工做出來的味道不相上下小。
不滿足 把漢產熱干面銷往近40個國家
“大漢口”方便熱干面面世了,銷售又成了難題。想進超市賣場,當時劉海元根本拿不出進場費。為此,他就在寫字樓樓梯旁擺攤賣,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看的人多買的人少。
通過分析,大學生是方便面主要消費對象,劉海元便到學校銷售,沒想到武漢高校來自四面八方上百萬的大學生,通過品嘗他們的產品,逐漸成為了忠實的消費者,同時也無形中成為了“大漢口”熱干面品牌的傳播者。
2006年,劉海元的“大漢口”熱干面初次在食博會上露面,引起了很多商家極大的興趣,產品隨后在國內多個城市落地開花。3年前,他盯上了海外市場,把大漢口熱干面賣到了美國“第五大道”。目前,公司已在30多個國家注冊了商標,熱干面銷往美國、墨西哥、日本、新加坡等近40個國家。
張雅青的'旺順閣魚頭泡餅
專注——“一招鮮,吃遍天”
“一招鮮,吃遍天”這句話應該是在每個行業都適用的普世大法,在餐飲這個行業尤其如是。一道菜,器具碩大,有肉也有主食,三兩個人、七八個人甚至十幾個人,一道菜都可以搞定,適合家庭聚餐也適合商務宴請,這樣的菜品并不多見,魚頭泡餅算是其中最出彩的一道小吃創業故事投資創業
對于魚頭泡餅創始人張雅青來說,早在創立魚頭泡餅這道菜品之時,她就懂得專注的力量,她堅信少即是多,大道至簡。于是她全身心的投入,把魚頭泡餅這道菜精心打造成旺順閣絕對的尖刀產品,包括菜單和運營在內,全部針對魚頭泡餅量身打造,菜品從口味到葷素搭配,也全部圍繞這把尖刀來打造。
正是這種專注,使得張雅青的魚頭泡餅成為了餐飲業中一種特色鮮明的商業模式——一道主菜叫客、桌桌必點,只一道菜一年就賣了2個億。在其他高端餐飲紛紛下滑的同時,旺順閣正是憑著這種商業模式成功轉型,并在2014年拉開了逆勢擴張的序幕。一道菜,橫跨15年,經久不衰,歷久彌新。
“小蹄大作”李功福:烤豬蹄也可以做到估值一億 (三)
賣烤豬蹄算是我的副業。我的本職工作是中科院電子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做軍工方面的研制,偵查雷達、偵察衛星、無人機都是我們的涉獵范圍。不過很快我會全職出來賣烤豬蹄。現在我覺得,烤豬蹄這門生意可以做到更大,就差一個平臺、一個店,把我的想法和所有的精力都押上,讓它爆發。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五道口附近尋找合適的第二家店面,但一店難求。
因為家庭因素,我很早就開始自己賺錢。小時候,媽媽用荷葉把吃剩的豬蹄包起來,類似叫化雞那樣做,味道很好,我一直記得。在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讀研期間,我發現燒烤很受歡迎,女生又特別喜歡豬蹄,但市面上的工藝不是煮就是鹵,沒人用烤的。當時學校后門也有一個賣烤豬蹄的,做法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但銷量很好。那時我想,沒準按照我的方法來做更有市場。
腌制、鹵、是烤前的必備步驟,否則生豬蹄很難入味。為了學習這門技巧,我去燒烤店、鹵肉店打雜,洗碗、掃地,看他們配料。每天偷學一點,晚上借同學家的房子再自己調試。導師和同學都是我的試驗用戶。經過一百多次反復試驗,口感慢慢定型,大家都說我可以去外邊擺攤了,導師也很支持,給我4000塊啟動資金。那段時間我一個人做,每天早上騎摩托車兩小時到市場進貨,100斤豬蹄全靠我自己處理,給豬蹄破殼之后再除毛。
我們學校在成都也算有名氣,一個成電的研究生在校門口擺地攤,沒少遭到質疑,多少雙眼睛看著。常聽到很多家長在我面前議論:我的小孩就在里面上學,他現在擺地攤,我的孩子以后怎么辦?那時我每天推餐車在校門口賣貨,還要常常躲城管。被城管追過幾次后,我也在想要不要放棄。但既然已經出來了,錢又是老師給的,我還沒做成就回去怎么交代。
后來機緣巧合,我結識了一名華東理工大學的學生,他建議我到上海創業,并以他的名義申請代理基金小食品創業故事小食品創業故事。這一下子申請了10萬,等資金到位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兩個月,不過我還是很高興。因為錢不多,我們當時在松江租了一個最偏僻的店鋪。以前我一直堅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現在看來是錯的。
我和他說,我們去賭一把,把店面搬到路邊試試。結果搬出去沒幾天,銷量就直線上漲,不到一個星期賣出1000多只豬蹄。大家慢慢口耳相傳,我們的生意越來越好。后來拍客發現了我們,把我們的視頻上傳到優酷,叫“放棄白領身份去路邊賣烤豬蹄”,一天的`點擊量突破40多萬。
接著中央電視臺、東方衛視也找過來,那段時間每天都在應付這些東西。上海人對吃很挑剔,這一方面促使我們精進工藝,一方面為我們奠定了口碑。但2013年春天,上海出現黃浦江死豬漂流事件和禽流感,人人談豬色變,我們的生意沒法做了。6月我答辯結束,工作敲定在中科院,就離開上海來到北京。
到中科院大概是我最保守的選擇,如果簽到西安、武漢,我可能會去搞衛星和核潛艇,待遇也比北京好。盡管來北京什么都沒有,但還是覺得自己可以闖一闖。入職中科院后,我白天上班,下班就繼續忙活自己這攤生意。
和以往一樣,我們的豬蹄都是加工好的半成品再去燒烤,我現在考慮盡量不要依靠廚師,盡可能和廚師剝離關系。只是現在我們的供應鏈還不完善,單一店面可以,一旦開始規模復制,就要考慮中央廚房或加工、代工廠,這些超出了我們現有的能力。
這幾年,我總共賣出了30萬只豬蹄。如果想賺快錢,也許早就開始就做加盟了,之所以沒走這一步,是因為我想做長久一點。營銷和宣傳手段的運用也一樣,如果不是基于產品本身,做宣傳會死得很快,相當于空中架樓。不管怎么宣傳,最終還要回歸到產品本身。過度營銷的模式也只有在北京會成功,因為這有數以百萬計的流動人口,不用考慮二次購買就能盈利,但并不適用其它城市。
我們五道口店面大概三平米,只有三名服務員。之前還有“小蹄大作”的牌子,但城管覺得我們這個招牌不合格,拆掉了。我也想知道沒有招牌的情況下會對我們營業有多大影響,結果發現大家照樣排隊。我們團購量很大,在大眾點評是五星店鋪,海淀區排名第一。
最高峰時,我們每天能賣500只豬蹄。不過我仍想把生意做大一點,這個時代已經不能用傳統思維做生意了,現在講究單點突破。阿里巴巴、騰訊都是靠一款產品打品牌,后面做大、做出名氣,什么都能嘗試。一面玻璃一個拳頭打下去,可能不會破,但單點打過去很容易突破,我們也想靠烤豬蹄來打造自己的品牌。有了個人知名度后,再把我的企業文化給推出去,立一桿旗,吸引有想法的人過來。
之前我擔心別人抄襲,但現在我的思路已經完全不同了小食品創業故事故事。顧客花13塊錢來我這里,他想象中的豬蹄應該是怎樣的,我大概可以猜到,不外乎是干凈、味道好。之后我想做的事情是顧客花了13塊錢之后,不僅買到意想之中的東西,還有更多他想不到的,這可能是產品背后的故事或是店里的裝修風格。我賣的不僅僅是烤豬蹄。未來我們要抓住大學生這一塊市場,以后我宣傳或表達的,一定是能正面影響大學生靈魂的東西。
烤豬蹄是個沒有壁壘的生意,競爭對手的加入,讓我不得不加快融資和轉型的速度
我們有了競爭壓力,每天下班的時間推遲了個把小時。我們現在已經有了做其他產品的技術儲備,只差一個好團隊。最近也有投資人找到我,但他們都更看重團隊,我們還沒有這方面的搭建。下半年我挖來一位老同學和我一起創業,他曾是杭州九陽豆漿機的區域經理。畢竟小吃生命周期有限,受眾群體也是有限,我希望加快步伐,在大浪淘沙前做出自己的品牌,然后轉型到快餐。
【小食品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創業的故事11-03
創業與年齡無關創業故事05-12
勵志的創業故事04-04
創業勵志故事精選04-06
成功創業故事04-07
蛋糕創業故事05-10
農村創業故事05-10
農業創業故事05-10
女性創業故事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