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成語故事通用15篇
有關成語故事1
必恭必敬
【出處】:春秋《詩經"小雅》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昏庸暴虐,政治xx。他寵愛美女褒姒,為了引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
這時,周幽王又廢掉出自申國的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寵姬褒姒為后,以褒姒所生子伯服為太子。宜臼遭到廢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對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滿懷憂愁,寫了一首《小弁》的詩,詩的'第三節為“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于毛,不離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其中的“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的意思是“看見屋邊的桑樹和梓樹,一定要必恭必敬。”
幽王無道,諸侯紛紛叛離。宜臼的外祖父申公聯合犬戎等軍隊進攻鎬京。幽王急舉烽火,但是諸侯受過騙,不予理睬。于是鎬京被攻破,幽王被殺,西周遂亡。
有關成語故事2
含義:畫龍之后再點上眼睛。比喻在關鍵地方簡明扼要地點明要旨;使內容生動傳神。也比喻在整體中突出重點。
典故:畫龍點睛說的是南朝梁武帝時期的名畫家張僧繇的故事。傳說,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墻壁上畫了四條龍,但沒有點眼睛,他說:‘點了眼睛龍就飛走了。’人們都認為荒誕,張僧繇不得已就點了其中一條龍的眼睛。一會兒,雷電打破墻壁,一條龍乘云飛上了天。張僧繇是當時的`吳興人,也就是現在的湖州人哦。
有關成語故事3
晉武帝司馬炎死后,兒子司馬衷繼位,他對朝政一竅不通,大權落到賈后手里,賈后生性兇狠狡詐,趙王司馬倫以此為借口帶兵沖入宮廷,殺死了賈后,自封為相國。
司馬倫為了籠絡朝臣,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緒后,又廢掉晉惠帝,自稱皇帝。當時規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裝飾的帽子,由于司馬倫大肆封官晉爵,所以一時貂尾都不夠用,所以只好用狗尾來代替,人們就據此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用來諷刺朝廷。
后來,人們用“狗尾續貂”表示續作不佳。
有關成語故事4
比喻將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說新語·豪爽第三》劉孝標注引《漢晉春秋》:“是時劉乂(yì)、殷浩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貴也,常曰:’此輩宜束之高閣,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議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書,但后來人們往往以此典來表示把書扔在一邊不再讀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閣”、“束閣”、“束置高閣”。
有關成語故事5
天真爛漫
南宋末年,有位姓鄭的畫家曾以太學生的資格,參加博學詞科考試。后來北方蒙古貴族南侵,他向朝廷上書主張抵抗,但未被采納。南宋滅亡后,他改名為“思肖”。原來,宋朝是趙姓打的天下,“肖”是趙的偏旁。畫家表示自己永遠思念南宋,并隱居在蘇州的一所寺廟里。鄭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掛了一塊大匾,匾上是他親筆寫的“本穴世界”四個字:原來,“本”由“大”、“十”兩字組成,把其中的“十”字放在“穴”字中間,就成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說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內。有一次.他畫了二卷高五寸,長一丈多的墨蘭。畫上的墨蘭,自然全無土根的。他還在畫上題上八個字:“純是君子,絕無小人。”大家欣賞了這幅畫后,贊不絕口,一致夸它畫得純真自然,生氣勃勃。
【釋讀】“天真”指單純;“爛漫”自然的意思,這則成語常用來指人心地單純,坦率自然。也用來比喻青少年或兒童心地單純善良。
【出處】元·夏文彥《圖繪寶鑒·五·鄭思肖》工畫墨蘭,嘗自畫一卷,長大會,高可五寸許。天真爛漫,超出物表。宋·龔開《高馬小兒圖》“此兒此馬俱可憐,馬方三齒兒未冠。天真爛漫好容儀,楚楚衣裳無不宜。”
有關成語故事6
羊續懸魚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羊續傳》
東漢吳帝時,江夏郡發生兵變,叛軍頭目趙慈率部殺害了南陽太守秦頡。漢靈帝獲悉后,調派羊續到南陽擔任太守,并平定叛亂。
叛亂平定后,羊續馬上整頓吏治,懲辦了幾個貪贓枉法的官員,受到南陽百姓的擁戴。羊續克己奉公,以身作則,清廉自守。南陽的官吏見太守如此節儉,也紛紛收斂,不敢大肆浪費,南陽的風氣很快好了起來。
有一天,南陽府丞得到了幾尾活鯉魚,給羊續送來一尾,羊續知道他是好心,沒有當場拒絕。但他知道如果別人知道自己收下府丞的`魚,就會送來別的東西。于是,他把魚縛在一根繩子上,掛在庭中。過了幾天,府丞又給羊續送來一條活魚,羊續便拿出上次送的那條已風干的魚說:“你上次送給我的魚還沒吃呢,怎么好意思再收你的魚呢?”府丞當然明白羊續的意思,便紅著臉走了。
有關成語故事7
牛的典故1:
弦高販牛
鄭國的弦高干的是長途販運牛的生意。他趕著牛走在路上,正遇見一支打算偷襲鄭國的秦國軍隊。弦高急中生智,把販運的牛獻給秦軍主帥,說是奉鄭國國君之命前來勞軍,秦軍主帥以為陰謀敗露,便撤兵而回。
牛的典故2:
牛衣對泣
西漢時有個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這年冬天,天氣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鋪一層厚厚的草作床,身上蓋的是亂麻和草編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來。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訣別。他妻子是個堅強、賢惠的女人,勸慰丈夫說:“我們雖然很窮,只要你養好身體,發憤讀書,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變的.,為什么要這樣絕望呢?”王章聽后,很受感動,決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顧下,他的身體果然一天天好起來。終于功成名就,漢元帝時官至左曹中郎將,漢成帝時又從司隸校尉選拔為京兆尹。“牛衣對泣”這一成語,用來形容生活貧窮和困苦。
牛的典故3:
九牛一毛
漢朝名將李陵帶兵討伐匈奴,不幸戰敗投降,漢武帝聽說后大罵李陵叛國。司馬遷認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贖罪的機會,漢武帝聽到不同意見非常生氣,把司馬遷關入大牢,處以殘酷的腐刑。司馬遷本想自殺,但又想到自己只是一個地位低微的人。“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之一毛,與螻蟻何異。”司馬遷堅定了要活下去的信念,含辛茹苦寫成了《史記》這部偉大的世著,留芳千古。
牛的典故4:
仲文斷牛
講的是南北朝后周時,有個聰明的少年叫于仲文。這天,村子里的任姓和杜姓人家各丟了一頭牛。兩戶人家派人去找,但只找回了一頭牛。任家、杜家都說這牛是他們家的,告到州里,州官無法斷案,有人建議請于仲文來幫助處理此案,于仲文叫人用鞭子狠命地抽打那頭牛,他在一旁冷眼觀察,見任家的人很心疼,而杜家的人蠻不在乎。他隨即向州官說明了看法。接著,讓兩家都把自家的牛群趕來,把被打的牛放開,只見那牛直奔任家的牛群。于仲文立即宣布,那頭牛是任家的。
牛的典故5:
搏牛之虻
《史記·項羽本紀》:“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原意是說主要目標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一樣去滅掉秦國,而不是像消除蟣虱那樣去與別人打仗。后來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抓牛身上的虻蟲,是無法除去牛身上的蟣虱的。換言之:想要去除牛身上的蟣虱,抓虻蟲是沒有用的。
宋義是將虻蟲比喻為秦將章邯的軍隊,把蟣虱比喻為秦國;既然楚軍最終目的是要打敗秦國(蟣虱),那麼攻打正在圍剿趙國的章邯軍隊(虻蟲)是沒有效率的戰役。所以與其耗費軍力與章邯軍對抗,不如先觀秦、趙二軍對打,再來個坐享其成。
有關成語故事8
1謝女詠雪
有一次,東晉名士謝安召集謝家子弟談詩論文。忽然天降大雪,謝安想借此考考他們,于是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
侄子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
侄女謝道韞卻不以為然:“未若柳絮因風起。”
這時的謝道韞年歲尚小,以柳絮來形容飛雪,實在是形神兼得,謝安大為贊賞。
因為這個故事,謝道韞也成為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人之一,而才女的稱法也因之多了一個“詠絮之才”。
2雪夜訪戴
王羲之的五兒子王徽之(字子猷),一次從酣睡中醒來。當他打開窗戶,看到一地潔白。于是,詩性大發,吟起了左思的《招隱詩》來。
吟著吟著,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戴逵。而這時的戴逵卻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縣。
于是他立馬動身,連夜乘小舟前往。
經過一夜,他也來到了戴逵家門前。然而,他卻突然折返。
后來,有人問他這又是為何?他答:“我本來就是乘著興致前往,既然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非得要見戴逵?”
率性而為、灑脫不羈,魏晉風度由此可見一斑。
3孫康映雪
晉代,有個叫孫康的書生,幼時家貧,無錢買燈油,不能夜讀,只有早早睡覺。
他覺得這樣白白浪費掉時間,非常可惜。一天夜里,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幾絲光亮。
原來,那是大雪映照出來的,孫康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
他回屋拿書,在雪地中一試,果真可行。
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便在雪地上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跑。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如此。正是這種苦學的態度,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終成一位飽學之士。他也成為天下學子的楷模。
4袁安困雪
漢代的某年冬天,洛陽遭遇罕見的大雪,雪災導致很多人外出行乞。
洛陽令在視察災情時,來到袁安家門口,只見積雪如故,以為人已被凍死,急忙命人除雪進屋查看。卻見袁安直挺挺地躺在床上。
洛陽令很是驚奇,問道:“你為何不出來乞食?”
袁安答:“天下大雪,人人皆餓,我怎么可以再去打擾別人?”洛陽令為之感動。
后來,洛陽令上表舉薦他為孝廉。袁安從此踏上了仕途,終成一代名臣。
后人把這種寧可困寒而死也不愿乞求他人的有氣節的文人稱作“袁安困雪”或“袁安高臥”、“袁安節。”
5蘇武嚙雪
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因漢朝降將鍭侯王的反叛,單于大怒,扣押了蘇武等人。
為了讓他投降,單于斷絕他的飲食,并將他幽禁在大窖里。
幸而天降雨雪,孫武就用雪就著氈毛吃下,堅持了數日。匈奴人見他活下來,便以為是神的.旨意,于是改為將他發配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
也正是在這種意念和決心的支撐下,蘇武在匈奴呆了19年而不失民族氣節,為世人所景仰。
6程門立雪
北宋的一個雪天,楊時與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湊巧趕上程頤在屋中打盹兒。
但是,他沒有貿然上前推開半掩的屋門,只是恭立門口,靜候程頤醒來。
一會兒下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攔住。
程頤醒來時,門外雪已有一尺深,再看二人,大為感動,從此更加盡心教導。
后來楊時果然不負重望,得老師真傳,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并獨成一家,世稱“龜山先生”。從此,學問史上留下了“程門立雪”的佳話,尊師重道也有了更形象的代表。
7踏雪尋梅
孟浩然酷愛梅花,雪天時,他便騎著毛驢冒著風雪去賞花。
有人問他原由。他便稱:在尋找作詩的靈感。(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
踏雪尋梅,也因此形容文人雅士賞愛風景苦心作詩的情致,演繹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梅花與傲霜凌雪緊密相連,由此梅花一直是君子修身立德處世待物的參照,表現了文人的傲骨氣節、大隱隱于林。
8煮雪烹茶
古人認為,雪,凝天地之靈氣,通體透白,無暇至純,是為煮茶的上品之水,以柴薪燒化雪水烹茶,其味更清冽,更具穿透力。
烹雪煮茶,作為一件極雅之事,被歷代文人所推崇。
唐代詩人喻鳧曾寫下“煮雪問茶味,當風看雁行”的詩句。
《紅樓夢》“寶玉品茶櫳翠庵”一節中,妙玉給寶玉斟的一杯茶也是用雪水泡的。
不過聯系到如今的空氣質量,此等雅事也只能想想了。
有關成語故事9
予取予求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七年》
春秋時期,申國(今南陽)被楚國攻滅,國君申侯被留在楚國當大夫。申侯為人貪婪,又善于奉承拍馬,很受楚文王寵幸。
楚文王臨終時,擔心后人不能寬容申侯,就勸他外出避禍,并對他說:“唯我知汝,汝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汝疵瑕也。”意思是我最了解你的.貪得無厭、任意索取,別人是不會原諒你的。
隨后,申侯到鄭國當上了大夫。在楚鄭戰爭中,申侯陽奉陰違,憑著能說會道,周旋在各國之間,并索取賞賜。他不僅取媚齊國,又向楚國獻媚,使鄭國屢屢遭兵禍,鄭文公便殺了申侯。
申侯被殺的消息傳到楚國后,令尹子文嘆道:“先王早已看出申侯貪得無厭,予取予求,早晚會惹來殺身之禍。”
有關成語故事10
從前,宋國有個老頭兒,很喜歡猴子,他家里養了一大群。時間長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氣秉性,猴子也能聽懂他說的話。老頭兒愈發喜歡了,寧愿減少全家的口糧,也要讓猴子吃飽。
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頭兒家里的存糧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數量。就向猴子宣布:“從今天早飯起,你們吃的橡實要定量,早上三個,晚上四個,怎么樣,夠了吧?”猴子聽了一個個都呲牙咧嘴,亂蹦亂跳,顯出很不滿意的神色。老頭兒見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們嫌少,那就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總夠了吧?”猴子聽說早上從三個變為四個,都以為是增加了橡實的數量,一個個搖頭擺尾,伏在地上,咧著大嘴直樂。
有關成語故事11
東漢末年,董卓在朝中專權,魚肉百姓,無所不為。各州郡的割據勢力紛紛起兵討伐董賊,推舉袁紹為盟主。袁紹自稱車騎(jì)將軍,率領群雄,直逼長安。
一天,袁紹的一位謀士對袁紹說:“您想討伐董卓,必須有一塊容身之地,否則難免受人所制。冀(jì)州之地,人民富庶,糧草充足,而冀州牧韓馥(fù)又沒什么才能。您為什么不想辦法把冀州奪過來,作為養兵之所呢?”
“哎呀呀,你說得太好了。若能奪取冀州,有了充足的糧草,我的兵馬一定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擴充。這對我實在太有利了。”
袁紹采納了謀士的建議,一方面秘密命令公孫瓚(zàn)率隊佯(yáng)作攻打冀州,一方面派遣自己的外甥陳留、高干勸韓馥歸順自己,拱手獻出冀州。
韓馥面對不利局勢,仔細地想了一陣。他知道自己的才能和威望都不如袁紹,眼下又有重兵威脅,所以只好同意讓出冀州,也好保全性命。但是他把這個想法對部下講了,反對的呼聲卻很大。很多將領對韓馥說:“咱們冀州兵強馬壯,貯存的糧食足夠吃十年;而袁紹的人馬也就是一群窮軍孤客,依靠我們喘出來的氣活著,又如同吃奶的孩子托在我們手上,假如給他斷了奶汁,他立刻就會餓死。我們憑什么要把冀州白白讓給他?”
韓馥說:“我是袁家的'老部下,論才能又遠遠比不上袁紹。我把位置讓給賢者,也是古人所贊成的,你們為什么要從中作梗呀?”
韓馥的大將們還是不服氣,他們提出把兵馬開回來,與袁紹進行決戰。可是韓馥說什么也不答應,一心要把冀州讓出去。他派自己的兒子帶著冀州牧的印綬,去見袁紹,表示投降的誠意。
袁紹得了冀州,實力大大增強,心里卻容不得韓馥。到后來,韓馥受盡了袁紹的逼迫,自殺而死。
有關成語故事12
形容長期閉門苦讀的典故。語出金元間劉祁《歸潛志》:“南渡后疆土狹隘,止河南、陜西,故仕進調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余載,號重復累,往往歸耕或教小學養生。故當時有云:‘古人謂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年窗下無人問也。’”后人便以“年窗下”、“寒窗載”、“寒窗之下”、“載寒窗”、“燈窗載”等詞語來形容長期清貧自守,閉門苦讀。
有關成語故事13
從前有一個很兇的獵人,養了一只獵狗,但是每次都只給獵狗少量的食物。
有一次,狗實在大餓,偷吃了一點獵物。
沒想到被獵人發現了,獵人拿起獵刀要將其殺死。
不料,獵狗一時害怕,從園子的很高的圍墻也是唯一的逃生之路跳出去了。
獵人驚訝極了道:“狗急還能跳墻!“
領悟:獵狗東躲西藏,慌不擇路,被逼進高圍墻。在走投無路的絕境中急中生智,突然縱身一躍,越過高墻,終于死里逃生。”狗急跳墻”這個詞在詞典里也許是作為貶義詞而加以詮釋的,詞里含有譏笑狗。但是從某個方面來說,在走投無路的`絕境中激發了自我的潛能,救了自我一命,也未嘗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只不過咱們不要做危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就好。
有關成語故事14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占領了兗(yǎn)州地區后,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御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后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墻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余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并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并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后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伙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占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系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有關成語故事15
選自《淮南鴻烈集解》。《淮南鴻烈》西漢淮南王劉安 等人所著。文本中的一個典故,后衍生為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東漢班固的《通幽賦》,有一句“北叟頗知其倚伏”的話,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邊塞的地方,住著一位老翁。老翁精通術數,善于算卜過去未來。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馬,無緣無故(大概是雌馬發情罷)掙脫羈絆,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鄰居都來安慰他,他心中有數,平靜地說:“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 幾個月后,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跑回家來了,還領著一匹胡人的駿馬一起回來。鄰居們得知,都前來向他家表示祝賀。老翁無動于衷,坦然道:“這樣的事,難道不是禍嗎?”老翁家畜養了許多良馬,他的兒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有一天,他兒子騎著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烈馬脫韁,把他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面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鄰居們聽說后,紛紛前來慰問。老翁不動聲色,淡然道:“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又過了一年,胡人侵犯邊境,大舉入塞。四鄉八鄰的精壯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死傷不可勝計。靠近邊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戰爭中喪生。惟獨老翁的兒子因跛腳殘疾,沒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殘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
宋魏泰《東軒筆錄失馬斷蛇》:“曾布為三司使,論市易被黜,魯公有柬別之,曰:‘塞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后必有福。’”陸游《長安道》詩:“士師分鹿真是夢,塞翁失馬猶為福。”后又發展成為“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頻頻出現于文學作品或日常口語中,或用來說明世事變幻無常,或比喻因禍可以得福,壞事可以變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好事與壞事,這矛盾的對立雙方,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轉化。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05-11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05-02
成語故事08-06
經典成語故事01-04
兒童成語故事05-11
幼兒成語故事05-11
兒童成語故事05-11
中華成語故事05-11
動物成語故事05-11
讀書的成語故事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