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個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推薦度:
- 歷史的成語故事 推薦度:
- 歷史的成語故事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15篇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1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lǐng)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dāng)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他挑來選去,最后還缺一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jié)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大喊道:“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干嗎?”毛遂見楚王發(fā)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跨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厲聲說:“如今十步之內(nèi),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么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yīng)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lián)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后,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成語“毛遂自薦”由此而來,比喻不經(jīng)別人介紹,自我推薦擔(dān)任某一項工作。
延展閱讀:
語法結(jié)構(gòu)
主謂式成語:名副其實、盛氣凌人、杞人憂天、胸有成竹、愚公移山、萬象更新;
聯(lián)合主謂式成語: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草長鶯飛、鶯歌燕舞;
聯(lián)合動賓式成語:知己知彼、養(yǎng)精蓄銳、防微杜漸、發(fā)號施令、批郤導(dǎo)窾、焚膏繼晷、提心吊膽、破釜沉舟、指桑罵槐、買櫝還珠;
聯(lián)合名詞式成語:粗心大意、南轅北轍、鏡花水月;
聯(lián)合動詞式成語:突飛猛進、勇往直前;
動補式成語:逍遙法外、問道于盲;青出于藍、愛不釋手、心亂如麻、重于泰山;
并列式成語:千山萬水、畫蛇添足、喜怒哀樂、吹拉彈唱、琴棋書畫;
偏正式成語: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間可加“的”字);
承接式成語:見異思遷、先斬后奏;
因果式成語:水滴石穿、水落石出;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2
春秋時期,陳國的國君將太子御冠殺死,公子敬仲見勢不妙,抽身往齊國而逃。齊國之主齊桓公不但不輕視這個落難之人,還非常器重他,想封他為卿士。可是敬仲說什么也不肯接受,非常客氣地辭謝道:
“我是逃奔而來的客人,如果您能夠?qū)捄甑仞埶∥遥盐抑糜谀恼伪幼o之下,使我免于一死,這就是對我的極大恩惠。我怎么還敢接受貴國的高官呢?如果我不知足而應(yīng)承您的要求,齊國官員們一定會看不下去,會起來譴責(zé)我,所以我請您收回成命!”
齊桓公聽罷敬仲一席話,覺得他說得句句在理,就更加喜歡他了,于是封他為工正之職,負責(zé)管理各種工匠。敬仲覺得自己剛剛拒絕做高官,現(xiàn)在對較低職位的任命再也不能推辭了,也就接受了下來。
齊桓公對敬仲非常好,兩人常在一塊飲酒作樂。一次,敬仲請齊桓公到他府中飲酒,兩人的酒量都很大,再加上聊得痛快,所以一直喝到天黑。齊桓公還覺得沒喝夠,就給仆人下達命令:“點上蠟燭,我們還要再喝幾杯!”
敬仲懂得禮儀,知道再喝下去就與禮儀不合,會招來群臣的非議,就委婉地說:“國君,我只占卜過白天飲酒,并沒占卜過晚上飲酒,不知是否吉利。我實在不能再陪您喝酒啦!”
齊桓公本想接著喝下去,但敬仲的'幾句有理有節(jié)的話讓他感到無話可說,只得登車回宮,敬仲將國君送到門外,禮數(shù)甚恭。
以后,人們聽說了這件事,都說敬仲做得對,并對他大加稱贊:“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飲酒怎么能一點兒限度都沒有,與君主飲酒更不能唆使國君喝起來沒夠,待君有禮才是真正的仁義雙全呀!”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3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到了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定是有作為的,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dāng)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dāng)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隊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dāng)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隊伍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隊伍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現(xiàn)在經(jīng)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的意思。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4
汗馬功勞
汗馬功勞典出《史記·蕭相國世家》,里面說了這么個故事。蕭相國,也就是蕭何,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xiāng)。當(dāng)年劉邦起兵反秦時,蕭何始終幫著他,籌謀劃策,忠心耿耿,是劉邦最可靠的得力干將。后來,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做了皇帝。
劉邦論功行賞,按功勞大小封賞群臣。他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便封他為酂(zàn)侯,賜予豐厚的`俸祿,食邑也是最多,有八千戶。
這個酂(zàn),是中國周代的地方組織單位之一,一百家為酂(zàn)。酂(zàn),就是聚集的意思。
蕭何當(dāng)時被定為首功,劉邦還封了他的父子兄弟10多人,并準許他穿鞋帶劍上殿,這樣,蕭何位列眾卿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侯”。
劉邦那么高看他,其他人肯定不服,當(dāng)劉邦知道之后,就說了:哎,各位都知道狩獵吧?將軍們異口同聲地說:知道啊。劉邦說:那你們知道獵狗吧?將軍們又點點頭,但是猜不透劉邦葫蘆里到底要賣什么藥。
就在將軍們疑惑之時,劉邦接著說了:狩獵的時候,獵狗負責(zé)追殺獵物,它們的行動完全按照獵人的指示。你們呢,攻城略地確實有功,但你們只是功狗而已。而蕭何呢,他是給獵狗發(fā)出指示的獵人,他是功人。而且你們多是單身跟隨我,有同族的兩三人就算難得了,但蕭何叫全家族的幾十個男子,都參加了我的隊伍,跟著我一同出生入死。你們說,那我給他的封賞要比給你們的厚重,是不是應(yīng)該的呀?
那些被劉邦稱為“功狗”的人,聽了這番言論,無話可說,只好屈居于“功人”蕭何之下,不再爭鬧。而“汗馬功勞”這個成語也是由此而來。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5
1、一飯千金——韓信
典故:韓信在未得志時生活困苦。他常常去釣魚,運氣好的時候能靠著釣上來的魚充饑,運氣差時就只能餓著肚子。在韓信釣魚的地方有位洗衣服的老婆婆,她經(jīng)常拿些飯菜給韓信,韓信非常感激她。在韓信功成名就之后,想起了曾給予他救濟的老婆婆,便拿出一千兩黃金來回報她。
釋義:比喻厚報對自己有恩的人。
2、東山再起——謝安
典故:東晉政治家謝安出身士族,是個十分有才干的人。但他寧可隱居于東山,也不愿意做官。有人曾舉薦謝安做官,結(jié)果不到一個月他就不想干了。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又出來做官,出任要職。
釋義:指退隱后再次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3、紙上談兵——趙括
典故:戰(zhàn)國時期趙國名將趙括,年輕時學(xué)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只會按照兵書上的理論制定作戰(zhàn)計劃,不懂得變通,結(jié)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4、四面楚歌——項羽
典故:漢高祖劉邦在攻打西楚霸王項羽時,將項羽的軍隊圍困于垓下。此時項羽的士兵已經(jīng)很少了,糧食也沒有了。夜里四周圍住項羽軍隊的漢兵唱起了楚國的民歌。項羽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到楚地了么?為何他軍隊中的楚國人這么多呢?”項羽打算突圍逃走,最終在烏江畔自刎。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5、投筆從戎——班超
典故:東漢時期軍事家、史學(xué)家班超年少時常常替官府抄書,以此來養(yǎng)家。班超面對這樣的生活曾扔下筆感嘆:“我若沒有更好的志向,也應(yīng)該像傅介子、張騫立功封侯,怎能長期在筆硯間忙碌呢?”
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就對他們說:“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壯烈之士的志向呢?”后來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終立下了功勞,封了侯。
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6、暗渡陳倉——韓信
典故:漢高祖劉邦從漢中出兵要攻打項羽的時候,大將軍韓信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
釋義: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7、韋編三絕——孔子
典故:孔子晚年喜歡《易經(jīng)》,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fù)復(fù)把《周易》讀了許多遍,又附注了許多內(nèi)容。這樣的.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釋義: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8、司空見慣——劉禹錫
典故:唐代詩人劉禹錫在任蘇州刺使時,有一個曾任司空官職的人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便邀請他一同喝酒,并請了幾個歌女作陪。席間,劉禹錫詩興大發(fā),賦詩一首:“高髻云鬢新樣妝,春風(fēng)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釋義: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9、入木三分——王羲之
典故: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fā)現(xiàn)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
釋義: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xiàn)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10、近水樓臺先得月——蘇麟
典故: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溫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都得到過他的關(guān)心與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給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釋義: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搶先得到某種利益或便利。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6
塞翁失馬
在兩個國家的邊境上,住著一個老頭兒。有一回,老頭兒家的'一匹馬跑丟了。左右鄰居知道了,都來安慰老頭兒。老頭兒并不著急,他說:“這算不得什
么。跑了一匹馬,未必不是件好事。”過了幾天,跑丟的那匹馬自己回來了,還帶回來一匹千里馬。左右鄰居知道了,都來向老頭兒道賀。老頭兒并不高興,他說:
“這算不得什么。白得一匹千里馬,可能會惹出什么禍事來。”老頭兒有個兒子,最喜歡騎馬。有一天,他騎著那匹千里馬出去玩兒。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7
Top1: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xué)家。他聰明好學(xué),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于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并無實權(quán),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wù)不管,卻去游山玩水。后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dāng)?shù)靥嘏扇藙袼?jié)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后,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Top2:不學(xué)無術(shù)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jiān)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quán)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后,立許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yī)下毒害死了許后。毒計敗露,女醫(y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zé)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fā),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發(fā)此案,宣帝派人去調(diào)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fēng)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xué)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xué)無術(shù),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xué)識,因而不明關(guān)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xué)無術(shù)”,指沒有學(xué)問,沒有本領(lǐng)。
Top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Top4: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dāng)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dāng)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dāng)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fā)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tài)。后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里當(dāng)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來,終于被黃祖所殺。
Top5: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jīng)》,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后發(fā)現(xiàn)有一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Top6: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dāng)皇帝,建立了隋朝。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Top7:狼狽不堪
晉朝時,武陵人李密品德、文才都很好,在當(dāng)時頗享盛名。晉朝皇帝司馬炎看重他的品德和才能,便想召他做官,但幾次都被拒絕了。原來,李密很小就沒有了父親,4歲時母親被迫改嫁,他從小跟自己的祖母劉氏生活。李密在祖母的照料下長大,也是祖母供他讀書的。因此,李密與祖母感情非常深厚,他不忍心丟下年老的祖母不服侍而去做官。最后,李密給司馬炎寫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信中說:“我出生6個月時便沒有父親,4歲時母親被舅舅逼著改嫁,祖母劉氏看我可憐,便撫養(yǎng)我長大。我家中沒有兄弟,祖母也沒有其他人可以照顧她。祖母一人歷盡艱辛把我養(yǎng)大,如今她年老了,只有我一人可以服侍她度過殘年。可是我不出去做官,又違背了您的旨意,我現(xiàn)在的處境真是進退兩難呀!”
Top8:見兔顧犬
戰(zhàn)國時楚襄王荒淫無度,執(zhí)迷不悟,將勸諫的大臣莊辛趕出楚國。五個月后秦國趁機征伐,很快占領(lǐng)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趙國請回莊辛,莊辛說:“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則補牢,未為遲也。”鼓勵楚襄王勵精圖治、重整旗鼓。
Top9:牛衣對泣
典出《漢書·王章傳》,說的是西漢時的王章家里非常貧窮,年輕時在京城長安求學(xué),與妻子住在一起,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有一次,他生病,沒有被子,只好蓋用亂麻和草編織的像蓑衣一類的東西。這是當(dāng)時給牛御寒用的,人們稱它為“牛衣”。王章蜷縮在牛衣里,冷得渾身發(fā)抖。王章以為自己快死了,哭泣著對妻子說:“我的病很重,連蓋的被子都沒有。看來我就要死去,我們就此訣別吧!”妻子聽了怒氣沖沖地斥責(zé)他說:“仲卿!你倒是說說,京師朝廷中的那班貴人,他們的學(xué)問誰及得上你?現(xiàn)在你貧病交迫,不自己發(fā)奮,振作精神,卻反而哭泣,多沒出息呀!”王章聽了這席話,不禁暗自慚愧。病愈后,他發(fā)奮讀書,終于成了有用之才。
Top10: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xiāng)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jù),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8
馬飛奔起
來,他拉不住韁繩,摔下馬來,折斷了大腿骨。左右鄰居聽說了這件事,又都來安慰老頭兒。老頭兒仍舊不著急,他說:“這算不得什么。孩子的大腿骨固然摔斷
了,也未必不是件好事。”過了一年,兩個國家發(fā)生了戰(zhàn)爭。邊境上的年輕人有的被這邊拉去當(dāng)兵,有的.被那邊拉去當(dāng)兵,十個倒有九個沒回來。那老頭兒的兒子因
為腳跛了,沒被拉去,因而得到了保全。
“塞翁失馬”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通常跟“安知禍福”連在一起用。如果發(fā)生了一件壞事情,但是事情發(fā)展下去,可能有好的結(jié)果,就可以用“塞翁失馬”來作比喻。有人遭到了什么不幸,通常也用“塞翁失馬,安知禍福”來安慰他。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9
公元前740年,衛(wèi)國聯(lián)合宋、陳等國,侵入鄭國。鄭莊公為了使衛(wèi)國無功而返,就派使者去陳軍營中要求兩國和好,并希望兩國能結(jié)為同盟,一國有難,另一國就來援救。
沒想到,陳桓公對鄭莊公很瞧不起,對鄭國的結(jié)盟要求置之不理。陳桓公的弟弟五父勸說他道:“要立國,就應(yīng)該對鄰國親近、友善、仁愛。您最好答應(yīng)鄭國的要求。”
可是,桓公不聽五父的忠言,說:“宋國和衛(wèi)國都是大國,我們陳國千萬不能得罪他們。而鄭國國力衰弱,縱然對我們心生怨恨,又能把我們怎么樣呢?”
鄭莊公聽到陳桓公拒絕與自己結(jié)盟,不由得勃然大怒,從此就對陳國懷恨在心。公元前717年,他親自率軍攻打陳國,桓公倉促應(yīng)戰(zhàn),結(jié)果吃了敗仗。
后來,史學(xué)家對此事進行評論,說:“友善不可以丟失,罪惡不能夠滋長,這是針對陳桓公而說的。一直做罪惡的`事而不改過,最終就會自食其果,遭到失敗。”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10
驚弓之鳥
戰(zhàn)國時期,有個杰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贏。他的射箭本領(lǐng)在當(dāng)時可稱是舉世無雙。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著,天空中忽然飛過一群鴻雁。更贏很自信的對魏王說:“我可以用弓聲就把飛鳥給打下來。”魏王很懷疑。正在那是,一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飛過。鳴聲凄慘。更贏見了,就張著弓,扣著弦,砰的一聲,直入云宵。那孤雁果然應(yīng)聲落地。魏王驚嘆之余,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更贏解釋說:“那孤雁飛得低且慢,因為它已經(jīng)受過傷;它鳴叫的聲音悲而哀,因為它離了群。身傷心碎,使它心跳加速,兩翼無力,體重失去平衡,正如人們吃飯時,突然聽見雷聲,筷子落地的情況一樣自然而平常。”
后人根據(jù)上面的故事,做成了“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形容先前多次受過驚嚇的人,忽然遇到同樣可怕的事物,就嚇得魂飛魄散,驚惶失措,不知如何去應(yīng)付新的環(huán)境。
鳥盡弓藏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使國家轉(zhuǎn)弱為強,終于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xù)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范蠡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為戰(zhàn)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鏟除。兩位大夫為什么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己留點余地呢?”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只好拔劍自刎。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fā)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文種此時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鏤”二字,正是當(dāng)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鳥盡弓藏的含義:飛鳥射盡,打鳥的彈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經(jīng)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或加以消滅。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話說古時候,海邊一個村子里有個無賴阿三,此人好吃懶做,總想不勞而獲,到處打聽在哪里能夠不必干活就發(fā)大財。
說來也巧,在阿三生活的那一帶有一只貪婪的大鳥,這鳥胃口很大,而且極其兇惡,每天都要去搶周圍居民的羊吃,時間久了,牧民們慢慢的都搬走了,大鳥的食物來源就漸漸的成了問題。
這一天,阿三正在院子里一邊曬太陽,一邊做發(fā)財?shù)陌兹諌簦篪B突然從天而降,阿三嚇的急忙躲進屋里。大鳥對阿三說:"你不是想發(fā)財嗎?我可以幫你。"阿三一聽"發(fā)財",
馬上忘記了害怕,從屋里探出了腦袋:"怎么發(fā)?"大鳥說:"在東海深處中有一小島,島上遍是金子,我?guī)愕綅u上撿金子,回來后,作為報答,你每天要給我一只羊吃。"阿三想想,這買賣合算,連連點頭。大鳥補充到:"但是天快亮?xí)r,我們得趕緊離開小島,否則會要被太陽升起時的萬丈光芒燒死。"阿三不耐煩的說:"知道了,知道了..."
大鳥背著阿三飛過高山,掠過大海,終于落在那個小島上.阿三睜眼一看,乖乖,只見遍地是黃澄澄的金子,他再也
顧不了許多,瘋狂地撿了起來。他只顧撿自己的金子,哪里還記得天亮之前必須離開的警告。轉(zhuǎn)眼天快亮了,大鳥催促他快走,阿三總是說"再等等"。大鳥看情形不對,丟下阿三飛上了天空,就在這頃刻間,太陽一下子升了起來,阿三為了撿更多的.金子,被火烤熟了。
大鳥這個氣,白白背著阿三飛了這么遠,什么也沒得到,轉(zhuǎn)念一想,不對啊,羊是得不到了,阿三的肉也可以吃啊。于是,大鳥又飛回了島上,把阿三的尸體當(dāng)成了大餐,可是它只顧吃,卻忘記了時間,太陽又一次升起,這次這只貪婪的大鳥和阿三落得了同樣的下場。
飛鳥驚蛇
釋亞樓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廟,燒香念經(jīng)。別的和尚空閑時就偷偷下棋睡覺,釋亞樓卻買了硯墨筆紙練習(xí)書法。有時深更半夜,他還在苦苦練習(xí)。一年年過去,他寫字的功夫越來越深。許多燒香拜佛的人,也來請他寫字。他都一一答應(yīng)。他的草書,寫得尤其飄逸奔放。有人問他:“草書怎樣算好?”釋亞樓寫了八個字:“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飛鳥驚蛇”形容字體飄逸像小鳥飛翔,筆勢遒勁連蛇也受驚嚇。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11
西漢時,漢景帝母親竇太后有一個侄子,名叫竇嬰,極有才華。景帝登基后,急需良臣輔弼,于是讓竇嬰擔(dān)任太子的老師,在七國之亂平定之后又賜給他魏其侯的爵位,后又拜他為當(dāng)朝丞相。眾多官員知道他深得皇帝恩寵,都來投靠于他。
這位竇丞相推崇孔夫子的思想,而竇太后則是道家學(xué)派的忠實信徒。終于有一天,竇太后對他厭煩起來,就讓景帝罷了他的官職。竇嬰失去權(quán)勢之后,原來投靠他的.人都不再理睬他,而一個叫灌夫的人倒常到他府上來,與他敘談。
灌夫本是大臣張孟之子。張孟曾是穎陰侯灌嬰的部下,因為灌嬰很欣賞他,就讓他改姓為灌。七國之亂時,灌孟為保衛(wèi)社稷在戰(zhàn)場上死去。從此灌夫恨透了叛軍,在作戰(zhàn)時特別勇敢,屢立奇功。
漢景帝駕崩后,漢武帝即位,他覺得淮陽(今屬河南省)屬于交通要道,又屯有重兵,不可輕易托付于人。想來想去,武帝才任命灌夫為淮陽太守。后來,由于灌夫在淮陽任上政績突出,又被調(diào)入京城長安,被委任為太仆(掌管御用車馬的官員)。
灌夫非常正直,從不巴結(jié)位高權(quán)重之人。但他喜歡交往,每天在他家吃飯的英雄豪杰竟然有百人之眾。
灌夫酷愛飲酒,一旦喝醉了就很難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必要的約束。一次,他和竇太后的弟弟竇甫在一起飲酒作樂,菜過五味后他不覺酩酊大醉,好端端讓竇甫嘗了一頓拳頭。漢武帝很愛惜灌夫,害怕竇太后殺他泄憤,就將他貶到外地為官。一晃幾年過去了,灌夫因事免職,回到長安,過起了賦閑的生活。
這時,竇嬰依舊受人冷落,灌夫就常到他府中走走。
竇嬰無權(quán)無勢之后,體會到了世態(tài)炎涼,也認清了那些勢利小人的嘴臉。而
公元前475年,中國進入了戰(zhàn)國時代。從這一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全國為止,共有254載的歲月。
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之間你爭我斗,到處爆發(fā)戰(zhàn)爭。比較大的諸侯國有七個,即秦、魏、韓、趙、楚、燕、齊,它們有“戰(zhàn)國七雄”之稱。在這七個國家當(dāng)中,以秦國和楚國的勢力最為強大。
秦、楚兩國為了爭奪天下之主的位置,經(jīng)常打仗。當(dāng)時,一些小國為了更好地生存,時而為秦國效力,時而向楚國靠攏,不知道到底忠于哪個國家。許多說客也是這樣,時而替秦國出主意,時而向楚國獻計策。北宋才子晁補之,將這種現(xiàn)象概括為“朝秦暮楚”。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12
中華悠久的歷史,淵源的文化,下面小編分享了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通過學(xué)習(xí)這些成語故事去了解祖國歷史的文化底蘊!
1、太公釣魚
商朝末年,紂(zhòu)王荒淫(yín)無度,殘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艱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紂王的胡作非為,就躲到渭水河邊過著隱居的日子。
渭河一帶是諸侯姬(jī)昌的管轄范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他的魚鉤是直的,沒有魚餌,離水面有三尺高。他一邊釣一邊說:“魚兒呀,你快點上鉤吧!”有人好意地告訴他這樣釣不到魚,姜子牙只是笑著說:“魚兒自己會上鉤的。”人們嘲笑他,他也不理會。
結(jié)果這件事傳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請。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還繼續(xù)釣魚,嘴里念著:“釣、釣、釣,魚兒不上鉤,蝦米來搗亂!”士兵只好回去報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請,姜子牙看見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著:“釣、釣、釣,大魚不上鉤,小魚來搗亂!”大臣也只好回去報告。最后,姬昌就準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一心想要尋找賢能的人,就答應(yīng)輔佐(zuǒ)他。姬昌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就封他為太公。
后來姜子牙連續(xù)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統(tǒng)治,建立中國歷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于魯,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匯報政務(wù),周公說:“為什么來得這么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齊之后,五個月就去匯報政務(wù),周公說:“為什么來得這么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太公后來聽說了伯禽匯報政務(wù)的情況,長嘆說:“魯國后世必定會北面臣服于齊國。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眾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眾才會歸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簡易。到了唐朝,為避太宗李世民諱(huì),凡言“民”處皆改為“人”,此語就改成了“平易近人”。這樣一改,意思也就變了,從指政治變成指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有時也指文章風(fēng)格淺顯易懂。
3、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樂,醉心于女色。周朝有個諸侯國叫褒(bāo)國,其國君見天子如此荒唐,就來規(guī)勸,幽王根本不聽,反而把褒國國君關(guān)進大牢。
褒國國君的兒子洪德見父親被關(guān),非常焦急,就與母親商量如何營救。他們聽說幽王非常喜歡美女,就用重金買下一年輕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給她宮中禮儀,然后送給幽王。幽王見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國國君。
褒姒入宮后,很得幽王的寵愛,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隨心意,就是褒姒有個怪脾氣,從來不笑。幽王下決心要讓她笑一笑,于是貼出布告:誰能讓新王后笑一笑,賞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爭相入宮。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說一些荒誕的笑話,可褒姒看了,聽了,仍不露一絲笑容。幽王手下有個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個會拍馬逢迎的壞家伙,他出了一個壞點子,叫做“烽火戲諸侯”。原來古時候,遇到敵情,主要靠烽火臺報警。那些烽火臺遍布各諸侯國,相鄰的兩座能互相看見。如果白天某處發(fā)現(xiàn)了敵情,就點燃曬干的狼糞,靠“狼煙”傳遞情報;如果是晚上,就點燃柴草,靠火光傳遞情報。這樣一座傳一座,用不了多長時間,消息傳遍全國,各地諸侯就會率部隊趕往京都,聽候調(diào)遣。
幽王聽了這個計謀,萬分高興,決定一試。一天,天氣晴朗,幽王帶著褒姒來到城樓頂上,登臺遠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幽王下令點燃烽火,頓時狼煙四起,直沖云天。遠近諸侯看到烽火點燃,還以為敵國來犯,于是紛紛點齊兵馬,向鎬(hào)京奔來。他們趕到鎬京城下,卻看不到一個敵兵,只見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樓上喝酒看熱鬧。這下,可把褒姒給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輕率行事,笑諸侯這樣容易上當(dāng)。褒姒一笑,幽王高興了,馬上給了虢石父千金的獎賞。那些諸侯可氣壞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罵一氣帶兵回去了。
幽王對此并不在意,為睹褒姒笑臉,又多次玩此鬧劇。不久,戎(róng)人發(fā)兵前來攻打鎬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來了,趕緊派人去點烽火,向諸侯求救。可是這一次,諸侯們還以為天子與王后嬉戲,全都按兵不動。就這樣,鎬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驪山腳下,被殺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語“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顏十分難得,價值千金。
4、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dāng)時著名的琴師。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fēng)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qiáo)夫站在岸邊,他當(dāng)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dāng)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yōu)美。
5、道不拾遺
春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chǎn)由于平定貴族舊勢力的叛亂有功,成了鄭國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同時還主張依法治國,制定了嚴厲的刑法來處置犯罪行為,因此,國內(nèi)沒有盜賊。“道不拾遺”(路上丟失東西,別人不會撿去);街上的桃樹、棗樹長滿了果實,也沒人爬上去摘。由于子產(chǎn)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鄭國富強起來了,雖然連續(xù)三年受災(zāi),老百姓也沒受凍挨餓的。
“道不拾遺”這個成語常與“夜不閉戶”連用,形容社會風(fēng)氣良好。
6、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wèi)國的州吁(yù)殺死哥哥衛(wèi)桓(huán)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qū)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dān)心自己的王位不穩(wěn)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己的父親——衛(wèi)國大臣石(què),怎樣鞏固州吁的統(tǒng)治地位。石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yīng)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么辦?”石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wèi)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的安排。衛(wèi)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wèi)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的兒子,應(yīng)該從寬處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xiàn)在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xùn)私情。
7、志在四方
春秋時,晉獻公在寵妾(qiè)驪姬的挑撥下,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別逃亡到狄(dí)國和梁國。
后來,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助下做了國君,他怕重耳回來爭奪王位,就派人去殺他。于是,重耳又從狄國歷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優(yōu)待,還把一個本家姑娘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舒服極了,他也不想再回晉國去了。
齊桓公死后,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齊國開始衰弱。子犯、趙衰、狐偃等一起來到桑園里秘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
這事讓重耳的妻子齊姜知道了。齊姜是個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yè),就對重耳說:“公子,你有遠大的志向,我很高興。你走吧!男子漢大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yè),留戀妻子和貪圖安逸是沒有出息的!”
重耳聽了很驚訝,說:“我并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我不走!”齊姜聽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齊國。
后來,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候,終于回到晉國,當(dāng)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
成語“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樹立遠大的志向。
8、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dāng)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dāng)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dāng)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9、病入膏(gāo)肓(huāng)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yī)術(shù)很高明的醫(y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
醫(y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yī)生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yī)到了。名醫(yī)診斷后,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y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yī)術(shù)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y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病入膏肓”這則成語,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10、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滅虢(guó)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yú)國,討伐虢國必須經(jīng)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yīng)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晉獻公聽后,便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時,當(dāng)時就滿口答應(yīng)下來。虞國大夫?qū)m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xiàn)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后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guān)系密切,利害相關(guān)。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13
戰(zhàn)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王派相國平原君去楚國謀求聯(lián)合抗秦。平原君在門客中選中了文武兼?zhèn)涞氖琶S員,離預(yù)定的二十名還差一員。平日并不受重視的門客毛遂經(jīng)過自薦,被平原君批準隨行。
起先,隨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譏笑他。但到了楚國,在相互交談的過程中,他們逐漸覺得毛遂是個很了不起的人,對他都很欽佩。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談聯(lián)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隨行人員便都在臺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從早上談到中午,還是沒有結(jié)果。隨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慫恿毛遂上臺去說服楚王。
毛遂憑著自己大無畏的英勇氣概,按住劍,順著臺階走上臺去,對平原君說:“趙國和楚國聯(lián)合起來抵御秦國,兩句話就能說明其利害關(guān)系,為什么從早上到中午,還沒談出個結(jié)果來?''
楚王問平原君說:“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回答說:“他是我的門客毛遂。"
楚王聽說毛遂只是個門客,怒氣沖沖地喊道:“你這是干什么?我在和你的主人說話,你快退下去!"
毛遂按著劍走上前去,對楚王說:“大王之所以敢當(dāng)眾斥責(zé)我,是因為楚國人多勢眾。但現(xiàn)在大王離我不過十步,楚國再強大,大王也倚仗不著,因為我手中有劍,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而且我的主人就在這里,我和主人說話,你憑什么斥責(zé)我呢?"
楚王見毛遂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一時驚呆了,不知怎么辦。毛遂又繼續(xù)說:“楚國是個大國,地方五千里,雄師百萬,按理說應(yīng)該稱霸天下。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強大的楚國在秦國面前,竟然膽小如鼠,以前秦將白起只帶幾萬jun隊攻打楚國,一舉就攻下了你們的國都郢城,再戰(zhàn)燒毀了你們的祖墳。這種奇恥大辱,連我們趙國都為你們感到羞恥,可是大王竟然對此無動于衷!所以,楚、趙聯(lián)合抗秦,不僅僅是為了趙國,也是為了楚國!道理是如此簡單,大王竟然在我主人面前斥責(zé)我,不是太沒道理了嗎?”
毛遂一席話,使楚王茅塞頓開,連連點頭說:“先生的話說得很有道理,我一定傾全國之力與趙國聯(lián)合,共同抵抗秦國!”
于是,趙國和楚國兩國歃血為盟。楚趙結(jié)盟后,平原君帶著毛遂等回到趙都邯鄲。平原君感嘆地說:“我手下的門客多時逾千,少時也有百數(shù),自以為識盡趙國的賢士。這次毛遂的事給了我很大的震動.毛先生在我府中三年,我竟沒有發(fā)現(xiàn)他是個難得的人才。他的三寸之舌,勝過百萬強兵,他一到楚國,只用了一席話,便使趙國的威望重于九鼎、大呂,他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14
【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quán)以后,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xiàn)統(tǒng)一全中國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shù)人認為,吳國還有必須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yù)不一樣意多數(shù)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yù)認為,務(wù)必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yù)的奏章,找自我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yù)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yù)作征南大將軍。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diào)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并進,攻打吳國,一路戰(zhàn)鼓齊鳴,戰(zhàn)旗飄揚,戰(zhàn)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lǐng)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fēng)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yù)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yè)進發(fā)。此時,有人擔(dān)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yù)堅決反對退兵,他說:“此刻趁士氣高漲,斗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jié)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yù)率領(lǐng)下,直沖向吳都建業(yè),不久就攻占建業(yè)滅了吳國。晉武帝統(tǒng)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xù)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xù)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后路。他帶領(lǐng)軍隊一向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jù)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dāng)頭潑了一盆冷水,他十分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此刻退回去等于兩關(guān)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于在諸候國中當(dāng)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jīng)拿定,當(dāng)務(wù)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思考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zé)。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lǐng)。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我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fā),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lǐng)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lǐng)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啊!怎樣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我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yōu)勢扭轉(zhuǎn)戰(zhàn)局。這時晉軍將領(lǐng)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zhàn)。苻堅暗笑晉軍將領(lǐng)不懂作戰(zhàn)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zhàn)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理解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馬革裹尸】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樣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dāng)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后漢書·馬援傳》。后以"馬革裹尸"等指為國而戰(zhàn)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岳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尸報君父,是為嘆耳!”
戰(zhàn)無不克:攻戰(zhàn)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能夠戰(zhàn)勝一切。
來源:清·昭梿《嘯亭續(xù)錄·轉(zhuǎn)庵和尚》:“將軍之事吳王亦至矣,為之辟地攻城,戰(zhàn)無不克,數(shù)月之間招來數(shù)郡。”
結(jié)束語:倘若你問我拿什么書寫自己的歷史,那么我定將毫不猶豫地告訴你:“用堅強、樂觀、感動的心!”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寫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感謝你的閱讀!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15
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逝世,居然用一百多人給他陪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臣子車氏家的三兄弟奄息、仲行、針虎也在其中。這三兄弟為秦國立下蓋世奇功,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卻仍逃脫不了被活埋的命運。
秦國的老百姓對秦穆公的做法非常憤怒,就寫了一首名為《黃鳥》的挽歌:
“黃雀叫嘰嘰,在酸棗樹上休息。誰追隨穆公去了?子車家的奄息。提到這位奄息,一人的價值等于百人。走近他的.墳?zāi)梗闹胁话矞喩響?zhàn)栗。老天爺呀老天爺!我們的好人為什么都要死去?如果能贖他的命,我們愿意用一百人換回他一個。
“黃雀叫嘰嘰,在桑樹上休息,誰追隨穆公去了?子車家的仲行。提到這位仲行,百條好漢都抵不上他一人。走近他的墳?zāi)梗闹胁话矞喩響?zhàn)栗。老天爺呀老天爺!我們的好人為什么都要死去?如果能贖他的命,我們愿意用一百人換回他一個。
“黃雀叫嘰嘰,在荊樹上休息,誰追隨穆公去了?子車家的針虎。提到這位針虎,一個人能與一百人相比。走近他的墳?zāi)梗闹胁话矞喩響?zhàn)栗。老天爺呀老天爺!我們的好人為什么都會死去?如果能贖他的命,我們愿意用一百人換回他一個。
【歷史的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歷史成語故事精選05-02
歷史成語故事04-18
經(jīng)典歷史成語故事02-23
關(guān)于歷史的成語故事05-11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05-11
天經(jīng)地義的歷史成語故事04-13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11-09
歷史有趣的成語故事03-14
歷史有關(guān)的成語故事04-21
田單攻城:歷史成語故事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