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火山的實踐報告
篇一:構造地質學實踐報告
構造地質教學實習
實習報告
班級
學號
姓名
導師
日期
一.緒言
1. 實習概況
構造地質教學實習是一次旨在旨在培養我們觀察、認識地質現象、掌握野外地質工作基本方法、訓練實際工作能力的現場教學活動,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能訓練和綜合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通過野外地質教學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和掌握地質基本知識和內容,掌握野外地質調查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能,培養正確的地質思維方法,進一步鞏固專業思想,為后續的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及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
通過為期兩周的實習時間,我們掌握野外沉積巖分類的基本方法,熟悉野外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描述地質構造的基本方法和內容等專業技能。
2. 實習目的
構造地質學野外實習是《構造地質學》課程結束后,進行的野外實踐教學環節。通過本次野外實習,能直觀地反映課堂所講的內容,使我們直接觀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質現象,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提高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們將認識、掌握到了在書本上學不到的許多東西。為我們以后在學習專業課方面奠定了基礎:
1).在老師指導下,通過實地的野外觀察、認識、描述和分析,獲得對構造地質學的進一步認知,加深對課堂知識和理論的理解,培養地質思維能力和時空觀念。學會觀察并認識常見的地質現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
2).掌握并應用一些野外地質工作的技能。練習野外觀察和記錄的方法,包括巖性點的觀察和記錄、構造點的觀察和記錄、路線地質觀察和記錄。進行常見沉積巖、沉積現象的野外識別。
3).培養吃苦耐勞、實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生活作風和科學精神,鍛煉意志,增強體質,努力適應野外地質工作環境。
4).了解人與自然、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關系,增進人文和社會意識,增強地質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 實習安排
6月24日—6月26日:實習動員
6月27日:漳州火山地質公園
6月28日—7月4日:數據整理
7月5日:青云山
7月6日:長樂下沙海灘
7月7日—7月10日:數據整理,撰寫實習報告
4. 實習區地質概況
福建省位于中國東南部,瀕臨西太平洋,屬華南褶皺系的一部分,是環太平洋成礦帶中 的重要成礦區之一。區內地層發育較齊全,巖漿活動頻繁,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較為豐富。鎢、鉭和重晶石、葉臘石、螢石等礦產在國內有重要的地位。東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巖,尤其是粒狀碎斑熔巖,燕山花崗巖以及地質構造特征等基礎地質問題,變為我國內外地質界所注目。
福建省的地層發育自上元古界至第四系多有出露,且各時代地層分區性較明顯。北部及 西北部以晚元古代變質巖地層為主,屬地槽型的巨厚沉積。中部及西南部出露震旦紀至晚白堊世的淺變質巖、沉積巖及火山層地層,尤以晚古生代準地臺型沉積發育,古生物較豐富,省內許多地方性地層名稱皆淵源于此區。東部地區則以大面積晚侏羅—早白堊世陸相火山巖地層占主導地位,巖石類型復雜,厚逾萬米,是研究我國東南沒海中生代火山巖地層的重要地區之一,上第三系及第四系零星分布,但在沿海地帶較發育,由基性噴出巖及海陸相松散沉積物組成。
實習區位于福建省東部沿海,實習區內巖漿作用明顯。其中,實習區漳州火山地質公園,位于24oN,118oE的位置,地層出露的地層為第三系。有玄武巖,砂礫巖、砂頁巖等巖石。實習區永泰青云山25.78oN 118.96oE,為白堊世的花崗巖為主。實習區長樂下沙25° 48'N 119° 37'E,為白堊世的花崗巖為主。
二.地質構造分析
漳州火山地質公園
1.地質概況
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一處典型的第三紀火山地質地貌,位于漳浦縣前亭鎮。區內保留了中心式火山噴發構造形跡和后期風化侵蝕的地形地貌景觀,壯美秀麗,具有地質構造學、火山學、古地理學、地震學、大地構造學等多學科科研價值,是集地質遺跡保護、科學研窮與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旅游勝地。區內火山玄武巖是在距今17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中巖漿由地球深處沿北東向斷裂向上涌出噴發形成的,火山構造顯現異常清楚,反映了西太平洋新生代驚心動魄的火山活動和地質構造歷史進程,以林進嶼為代表的火山噴氣口群和南碇島及魚石坑為代表的玄武巖柱狀節理群,是一處世界罕見的奇觀,雄偉壯麗。
實習區位于福建省東部沿海,實習區內巖漿作用明顯。其中,1號點實習區漳州火山地質公園,位于24oN,118oE的位置,。
本區地層出露不全,僅有上三疊統、上侏羅統和第四系,第四季分布最廣泛,出露有玄武巖,砂礫巖、砂頁巖等巖石。本區火山作用均為中心式噴發,區內僅發育晚侏羅世火山巖,巖類復雜,中性,中酸性和酸性火山巖均有出露。總的來看,以流紋質熔巖和凝灰巖為主。本區侵入巖劃分為燕山早期第三階段和燕山晚期第一階段及喜馬拉期。
2.觀測點地質構造
1.1號觀測點
實習區位于福建省東部沿海,實習區內巖漿作用明顯。其中,1號點實習區漳州火山地質公園,位于24oN,118oE的位置,地層出露的地層為第三系。有玄武巖,砂礫巖、砂頁巖等巖石。
本觀測點在某小島的西北332
度方向的一片海灘上。觀測區發育良好的巖漿巖節理。通
過觀測此巖漿巖的顏色較深,且周圍的巖石具有波狀和繩狀特點,有類似碗狀大小的孔狀結構。翻閱相關的地質資料,可以判斷此巖漿巖為玄武巖。
主節理西北321度。發育多組的X節理。可劃分為層節理。仔細觀察,節理產狀穩定,延伸到出露巖層的地下,節理斷裂無被其他的礦物填充,可以判斷此節理可能是剪節理。查閱龍海縣幅G-50-128-D 15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本去發育有龍海大帽山花崗巖和南靖草坂西南梨山組砂巖斷層,走向約為北西310度,傾向北東等資料,加上該X節理為銳角,可能該節理為σ為主的派生剪節理。
1.1號觀測點海崖上有掏空區,應該是海蝕凹槽和海蝕洞。
節理附近有一個長直徑大小為2m,短徑為1.5米的凹坑,其周圍的巖石有著一圈圈的線條痕跡構造。可能是巖漿底辟和火山穹窿等穹窿構造。它是巖漿侵入沉積巖中,沉積巖上拱而成。在結構上外部為沉積巖,核部為巖漿巖。當外部沉積巖層被剝蝕后,核部的巖漿巖就會暴露,發展成為山叢。但是。外圍原有的河流仍然保持放射狀,沉積巖層則出現多重的環形單面山或豬背山以及環狀水系。由于構造運動,使局部沉積巖層上拱而成。
海灘上有氣孔構造,直徑很小,呈圓球形或橢圓形的空洞。熔巖噴出地表后逐漸冷卻,賦存在熔巖中的氣體逸散時留下的橢圓形或近圓形氣孔構造,并部分為綠泥石、方解石等礦物充填形成杏仁體。氣孔多集中在熔巖層頂和層底構成氣孔帶。層頂氣孔帶厚度較大,氣孔含量較多,多呈圓形,部分呈橢圓形。層底氣孔帶厚度相對較小,且氣孔多呈扁橢圓形,氣孔直徑小,數量相對較少。氣孔的形態、大小及含量是劃分巖層和判定噴發次數的依據之一。氣孔柱和管狀氣孔是火山活動晚期的排氣構造,是氣體聚集向上逸散而形成,一般垂直層面分布,多呈直立狀。由于熔巖在冷卻過程中繼續向前流動,導致柱體和管狀氣孔發生傾斜或彎曲(根據傾斜、彎曲的方向可判定熔巖流動方向)。氣孔柱由于富含玻璃質,質地堅硬耐風化,常突兀于巖石表面呈“梅花樁”狀,在海浪侵蝕下,形成奇特的形態。
本觀測點還發現一組巖石,其表面不平,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整合小裂縫。顏色為綠黑色。顆粒較粗。其有可能是枕狀構造收到地質力的作用抬深到海邊,在海浪的侵蝕沖刷下,形成了現在的形狀。或者是圍巖收到力的作用,而形成的次生斷裂構造。
1.2號觀測點“龍尾”
龍尾實際是玄武巖石墻,長200米,寬30-50米。此侵入巖呈深灰綠色,斑狀結構。結合龍海區內多次巖漿侵入,巖脈活動頻繁。此巖墻形成時期為喜馬拉雅侵入巖。1.3號觀測點“八卦蓮花盤”和“海誓山盟臺”其由來是不斷噴涌的玄武巖熔漿,成流體半流體狀大面積緩緩漫流,猶如微波蕩漾的湖水。冷卻后凝固成了平臺狀,熔巖湖的形成,很能反映玄武巖漿的特性。地質學上成為熔巖湖。
1.4號觀測點火山口
古火山口形狀似一個朝天的橢圓形喇口,開口處頂端直徑50米,底部深3米,潮漲水淹,潮退口現。此觀測點看到發育良好,規模很大的節理柱。柱狀節理的形成與熔巖冷卻速度、冷凝等溫面形態、古地形以及接觸面產狀有關。溢出地表或充填于火山頸中的玄武巖漿在緩慢冷卻、結晶過程中,因受張力作用,使玄武巖體收縮、凝固和張裂,產生近五邊形或六邊形的龜裂,形成柱狀節理。柱狀節理一般與熔巖冷卻時的等溫面相垂直,其形態排列方式受古地形及接觸面產狀控制。牛頭山火山口中扇形柱狀節理排列及柱體產狀即隨火山頸產狀的變化而變化節理柱是巖漿裂隙式噴發形成的。玄武巖中發育柱狀節理,習慣成為熔巖石柱。若是原生構造的柱狀玄武巖柱應都是垂直于地面的,此處的柱狀玄武巖都是向一個方向傾斜,因此,我們可以據此推測此處的柱狀玄武巖柱應該又經過了地質構造,因而發生了傾斜,所以造成了現在的狀況。
結論:
本區火山地質構造明顯,火山地質遺跡類型多樣,系統完整,火山活動歷史頻繁。有中心式和裂隙式兩種。本區火山巖以玄武巖為主,有新第三紀佛曇組火山巖出露。活動分為三期:第一期產狀的變化記錄了火山作用過程中的一次活動間歇。第二期為三次較強噴發活動的產物,第三期火山活動可能更強烈,大面積分布的厚層玄武質熔巖無論從產狀上還是在巖石學特征方面都有別于其他期.火山巖地層總體產狀穩定,平緩地傾向海面。
火山國家地質公園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火山地質地貌。玄武巖構成了典型的火山地質地貌景觀。噴發機理完整,層次清楚,保存完整而聞名國內外,歷經15次噴發,總厚度為178.5米,是國內外火山地質遺跡的典型代表。
永泰青云山
青云山火山地質遺跡景觀區位于永泰縣嶺路鄉,面積47平方米。構造上處于早白堊系下統石貌山群,厚度1747.60m。永泰火山構造洼地云山大型環狀火山機構中心位置,由白堊系寨下組(中)酸性火山巖和潛火山巖組成的火山巖地貌風光旖旎.云天石廊、白馬峽谷瀑布群、天池 火山口、十八重溪石林、狀元洞、紅軍洞和藤山草場、桫欏峽谷等景點。山高林茂、雄偉壯觀,為福州旅游的主要景區之一。
1.區內火山巖與火山作用
區內主要出露晚侏羅世南園組和早白堊世石帽山群及燕山期侵入巖:
①南園組發育第二、三兩個巖性段,為一套陸相噴發的酸、中酸性火山巖系,總厚度大于1695.66m。
第二段巖性地層為灰白色流紋巖、流紋質晶屑熔結凝灰巖及流紋質晶屑凝灰巖夾雜有凝灰巖、硅質巖和凝灰質砂巖、粉砂巖。
第三段巖性為灰、深灰色英安質晶屑凝灰熔巖、含角礫晶屑凝灰熔巖、晶屑溶結凝灰巖。厚度964.54m。噴發不整合在南園組第二段之上。
②石帽山群,為一套厚度巨大的紫紅色陸相火山噴發巖系,由 三個沉積噴發——旋回組成,自下而上分為黃坑組、塞下組、石牛山組。
i黃坑組為一套紫紅色、紫灰、白灰色沉積巖,火山碎屑沉積巖系。巖性有灰白色、紫灰色厚層狀礫巖、砂礫巖、砂巖、凝灰質砂礫巖夾流紋質凝灰巖、安山質角礫晶屑凝灰巖、英安質晶屑凝灰巖等,局部夾玄武巖,厚度728.96m。
ii寨下組巖性為以紫紅色砂礫巖、流紋斑巖、鉀長流紋巖、玄武巖為主,厚度651.26m。 iii石牛山組以紫紅色凝灰質砂巖粉、砂巖、泥巖、熔結凝灰巖為主,局部有斜長流紋巖。石牛山組厚度為1747.60m。
白堊紀火山巖組成的青云山破火山構造,是永泰構造洼地內眾多的火山構造之一 。呈北東東向展布的橢圓形,面積40多K㎡ 。火山構造中心部位為潛火山巖相的石英二長斑巖,往外為噴溢相堿角閃石鉀長流紋巖,呈熔巖湖狀—熔洼凝灰質砂巖、粉砂巖—鉀長流紋巖等巖相帶。圍繞破火山口四周發育環狀、放射狀斷裂構造。
2.區內地質概況
實習去內的斷裂構造極為發育,按方向分為北東東向、北北東向、南北向及東西向。受長慶、蓋洋、嵩口一帶受浦城——永泰嵩口南北向構造制約,山脊水系多呈南北向展布,受大樟溪深大斷裂控制,沿岸山脈多呈北東向、北西向,水系呈網格狀,尤其以赤錫為中心網格狀特征最為顯著,間距10~20km。 城關、清涼、紅星一帶受東西向構造影響,常見山脊呈東西向。石柱山、云山地區以破火山口為中心,山脈呈環狀階梯展布(每一階梯常形成200m左右的環帶狀壁崖),水系呈放射狀展布。
篇二:五大連池實習報告
一、 對比五大連池與長白山、鏡泊湖地質景觀,談談五大連池地質公園在科考價值和旅游價值上的獨特性。
(一)科考價值的獨特性
五大連池是中國境內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時代最新的火山群。園區內有規律地分布著14座火山,其中12座形成于1200萬年-100萬年的地質時期,2座火山噴發于1719年-1721年,占地60多平方米,是中國最新的火山。老期火山與新期火山相間排列,規模較大的圓臺形火山與規模較小的巖渣堆、盾火山相依偎,圓盆狀火山口、圓椅狀火山口、漏斗狀火山口、破裂狀火山口、復合狀火山口應有盡有,新期火山噴發形成的翻花熔巖、結殼熔巖交替出現,數量眾多、規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噴氣錐、噴氣碟世界罕見。最新的火山噴發堵塞了當年的河道,形成了五個串珠狀溪水相連、倒映山色的火山堰塞湖泊—五大連池,享有“天然的火山博物館”的美譽。
五大連池火山群各火山的熔巖巖性都基本相似,故我們將五大連池火山群富鉀的堿性基—中基性火山熔巖都統稱為“石龍巖”,五大連池位于東亞大陸裂谷系的軸部,它的形成很可能是在裂谷作用下的地幔柱上隆產生的。因此,五大連池火山巖對探討地球板塊活動和巖漿演化都有重要科學意義,同時對檢測當地火山地震活動也非常重要。
據地質學家考察,鏡泊火山群在距今1.2 萬年、8300 年和5140 年有過三次噴溢活動。其噴出的熔漿奔瀉于山谷之間,形成了23 余公里長的熔巖隧道,并堵塞了牡丹江河谷,形成了世界第一大火山熔巖堰塞湖——鏡泊湖以及眾多的小型堰塞湖。
吉林長白山火山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吉林省的東部邊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授予的第五批國家地質公園。在長白山周圍分布著100多座火山。最大的火山口海拔2600米左右,直徑達4.5公里,是漏斗型,深達800多米。其景觀獨特,國內罕見。周圍小的錐體,海拔高在1000米左右。火口多為溢出口,呈椅形、新月形,山頂平坦。著名的有西鵝毛頂子、東鵝毛頂子、西土頂子,東土頂子、西馬鞍山、東馬鞍山、赤峰、老房子小山等。小火山拱衛著長白山,構成了壯觀的火山群。長白山火山群以長白山截頂圓錐火山為主,周圍有廣闊的熔巖臺地,臺地上又有眾多的小火山分布。該火山群在大地構造上屬中朝準地臺膠遼臺隆的東北部,位于北東向延伸的鴨綠江斷裂和巨型緯向構造的復合部位,新生代以來火山活動頻繁。龍崗火山群位于長白山火山群之西,包括靖宇縣中部、輝南縣東南部和柳河縣東北部,主要在龍崗山脈的中段,由于第三紀以來有多次熔巖噴發,構成大片熔巖臺地,該火山群火山活動也很頻繁。
(二)旅游價值的獨特性
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位于中國黑龍江省的中北部,地處小興安嶺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轉換地帶,總面積1060平方公里。在億萬年華西期白堊紀遠古地貌上,曾在200多萬年到280年前相繼噴發形成了井字形排列的14座層狀火山和28座盾
形火山高低錯落、姿態迥異。五個汐水相連串珠狀湖泊與星羅棋布的泉、溪、池、河,是新期火山巖漿填塞了浩瀚的遠古凹陷盆地湖烏德林池而形成,五大連池也因此而得名。這里世界三大冷泉之一的天然礦泉享有神泉圣水的美譽,這里的異山秀水被譽為世界火山奇觀。
五大連池已開發了十二個不同類型的游覽區(其中四個原生態景觀區),有黑龍山、白龍湖、龍門石寨、藥泉山,水晶宮白龍洞、藥泉、溫泊、臥虎山,還有天池、灰鶴濕地、藥泉古鎮、龍門山,涉及三百多個景點景觀。五大連池是集
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康體養生、科考探險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型國際旅游勝地。從開發建設至今已榮獲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兩項世界級桂冠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遺產、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中國礦泉水之鄉、最具潛力的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等十二項國家級榮譽。這個神奇的世界地質公園,四季旅游產品和旅游資源豐富,不僅在地球發展史和生態科學及資源保護方面對人類有著重大意義,而且在地質美學和環境醫學方面更具有獨特的觀賞和適用價值,。
二、了解五大連池景區的整體規劃布局(景點設計、線路安排、基礎設施等)。
五大連池風景名勝區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部,黑河地區南部,地處小興安嶺與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東與遜克縣毗鄰,南與北安市、克東縣交界,西與克山、訥河縣相連,北與孫吳、嫩江縣接壤。風景區總面積為1060Km2,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25°42'至127°37',北緯48°16'至49°12'。
(一)總體布局:
根據本次規劃的指導思想和五大連池的地理地貌分布條件,風景資源的分布特點及其區位交通條件,并且結合了五大連池風景發展的理念,五大連池風景名勝區的總體布局可劃分為火山博覽區、藥泉休閑區、水上游憩區、天池游賞區、冰洞探奇區、濕地觀光區、石寨探險區、火山控制區、森林保育區和生態農業區十大功能區劃。這十大功能區劃既彼此密切相關,又各成體系、各具特色,既有資源保護又引導發展,從而形成該保護的區域重點保護,可開發的地方加大開發力度,以此構成五大連池風景名勝區的系統工程。
(二)功能分區
1 火山博覽區
本區是五大連池風景名勝區最為核心,最具價值的景區,也是保護力度最大的景區,包括石龍中部和東北部地區,主要由老黑山和火燒山兩部分組成。
本區內典型的火山地質地貌和火山動植物多樣性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同時也是十分脆弱的資源,因此,在考慮本區的項目時,應拒絕一切可能對火山及其周圍環境造成破壞的游憩項目,而是有目的、有控制地引導科學考察與觀光,將該景區的游賞提升到集科教、生態于一體的較高層次。所有的景點應保持其原有自然狀態,嚴禁粗制濫造 “假景”和過重的人工痕跡,要讓游客能夠在游覽中增長知識,體會自然,同時也能更好地保護資源。
本區設三個入口處停車場,嚴禁一切外來車輛在本區內部行駛,而一律采用內部交通(環保車), 保證景區內環境不受破壞。在一些特殊火山景觀(如石海、噴氣錐、噴氣碟等)附近,可挑出玄武巖設置部分木棧道,引導游客進入觀看,同時也可使火山地貌免受踐踏侵害。
本區內除必要的環衛設施(廁所、垃圾箱等)外基本不設人工設施。因此,在解決游客的就餐問題時,建議采用流動餐飲車的方式,在景區內提供流動服務,定點停放,以供游人就餐、休息。這種方式成本不高,也不會對景區造成環境壓力,符合環境保護和生態旅游的雙重意義。
2 藥泉休閑區
本區包括五大連池鎮城區以及藥泉山,由五大連池鎮城區、南北泉景區、藥泉山景區、和入口廣場區五部分組成。
五大連池鎮是五大連池與外界的交通樞紐,也是風景名勝區的政府所在地。目前城區已進行一定程度的開發,但開發力度與形式仍不盡如人意,還需要作較大力度的整治與建設。藥泉山現建有鐘靈禪寺,氣勢恢宏,香火旺盛,成為五大
連池鎮較具特色的人文景點。山下的二龍眼泉現只剩泉眼,其周圍環境不佳,須盡快加以拆除改建,配合鐘靈禪寺形成集藥泉文化、民俗風情、宗教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景區。南、北飲泉目前的開發沒有統一考慮,應將二者聯動開發建設,加強對泉眼的保護,在“藥泉文化”上大做文章,這也是五大連池旅游的又一品牌。 3 水上游憩區
本區包括石龍河迎賓大道以北部分、石龍河、溫泊、頭池、二池、三池、四池以及五大連池原種農場場部,這些水域共同構筑了一條水上游線。
本區為火山堰塞湖,河湖面積大,但沿岸的景觀需要提升與改觀,清晨與傍晚可見火山和兩岸石龍臺地倒映湖中,但由于農業發展,湖池兩邊的植被稀少,生物環境單一。因此,若要增加水上觀光的吸引力,要大力改造岸線植物景觀,植樹造林和恢復原始的濕地護坡,營造野生鳥類棲息家園,招引鳥類回歸湖區,給水上游憩活動增添動感,形成人鳥共嬉的自然和諧畫卷。
4 天池游賞區
本區包括南、北格拉球山、大慶農場綠色生態園以及天賜湖,是一個依托格拉球火山與天池優美的湖光山色,以生態養殖為特色,以原野自然的田園風光為背景,集觀光、教育、保護、休閑度假為一體的自然景區。天池游賞區由格拉球山—天池游賞園、大慶農場綠色生態度假園、野生動物養殖觀賞園、火山熔巖燒烤區、天賜湖景區五部分組成。
5 濕地觀光區
本區包括五池及其周邊的灰鶴濕地。目前濕地原始狀態保存完好,濕地植物釋放的負氧離子量極高,是一個天然的氧吧。每逢春夏便有灰鶴在此棲息生活,且有大批的丹頂鶴等侯鳥遷棲于此。本區內只可開展科學觀光的游覽項目,向游客宣傳濕地的珍貴價值以及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
6 冰洞觀光區
本區包括位于焦得布山下的火山冰洞和火山雪洞這兩處熔巖冰洞,東焦得布山、西焦得布山以及山上的林帶。東、西焦得布山和山上的林帶共同構成了本區的優美環境。
7 石寨探險區
本區包括東、西龍門山、莫拉布山、小孤山以及周圍的大片原始森林。主要景觀有:龍門石寨、古石塘、爬地松、原始林等。
本區由于叢林密布,路況艱難,長久以來未有任何人為破壞與開發,保持著完好的森林與石寨相融的面貌。此處可開展原始體驗的探險活動,但要控制容量,這樣既可以滿足部分游客尋求刺激的游憩期望,又能完整保護石寨森林不受破壞。
8 火山控制區
本區包括尾山、筆架山和臥虎山。這三座山現已被耕地蠶食,特別是臥虎山已經完全變成了耕地。為了保護十四座火山的完整性,必須恢復這三座山及其周圍的植被環境,將耕地退出控制區以外,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對山上資源嚴加保護,使其恢復到原初環境。
9 森林保育區
本區包括五大連池風景名勝區東南角和西北角上的大片林地,意圖保護五大連池的整體大環境,限制耕地的擴張。本區內嚴禁亂砍亂伐,對于天然林必須加強保護,而對于人工經濟林的砍伐也必須加以控制,應征得主管部門的批準且做到“砍一棵種一棵”,保證風景名勝區的大環境不受影響。
10 農業觀光區
將除上述景區以外的所有耕地及農場劃為農業觀光區。農業對其它自然風景資源所造成的隱患不容忽視,因此,改變傳統意義上的農田耕作,開發引入高科技、無污染的生態農業將是本區的發展目標。
篇三: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團隊駐扎地點: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區安圖縣二道白河 時間:2011年7月13日至7月16日。
行程路線:長白山北坡——長白山西坡——長白山自然博物館。 7月13日
成員與早上聚集于長春,乘車前往二道白河,并于中午到達,尋找休息地點并進行簡單的休整。
7月14日 第一天實踐 地點:長白山北坡
在北坡我們依次參觀了地下森林,小天池,綠淵潭,長白瀑布等景觀。 地下森林
長白山谷底林海距長白山冰場東5公里,洞天瀑北側。谷壁高50—60米,樹分三層,這一火山口森林取名谷底林海,俗稱地下森林。谷底南北長2500~3000米,多針葉林。 長白山谷底森林為火山口森林。是主火山錐噴發時伴生的寄生火山口經后期斷裂、切割及地殼外動力的雕塑、塌陷所形成的森林景觀。它南北長約三公里,崖壁高約50-60米,陡峭險峻。
林海內不知名的針葉樹密密麻麻無邊無際;幾摟粗的大樹干健壯挺拔,直插云霄。在蒼然古木的四周不乏枝干纖纖的幼樹,但無論長幼一率呈現出一派不修邊幅的自然美和血脈賁張的野性美。陽光經過茂樹繁枝的過濾照在密林里,仿佛一幅沒有保存完好的陳年古畫,看上去是那樣的斑斑駁駁,那樣的幽幽暗暗。長白山土質多為火山灰,營養豐富,但過于疏松,樹木根基相對較淺,偶有暴風,常被連根拔起。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一場風暴就使這里的成千上萬株樹木殘遭洗劫,骸骨般橫陳的古木,或連根拔起,或攔腰折斷,或仆倒林間,或斜阻路上,雖生機殆盡,朽爛不堪,但無一不保持著倒下時的姿態。由于自然保護區內的一草一木不得人為改變現狀,否則視為違法,所以即使倒下的樹木軀干再粗壯、材質再優良,也沒有一個人企圖運往山外,有些樹木因此在那里一躺就是上百年。 長白大瀑布
天池的水從闥門流出來,河水沿斷裂帶長期地沖刷,侵蝕,使河床不斷地下切,擴大,形成了一條經久不衰的河流,這條河被叫做"乘槎河",又叫白河,通天河.天河水緩緩地溢出,進入乘槎河. 斷崖直立,經牛郎渡巨石的分切,河水改做兩股從懸崖上一躍而下,化作了高達68米的長白山瀑布.瀑布從懸崖峭壁上飛流直下, 恰似一條白練從天而降.這種壯觀無比的景象,使我們深深地震撼了。 小天池
小天池在長白瀑布以北3公里處,小天池共有兩個。一個隱在幽靜的岳樺林中,海拔1773米,湖面呈圓形,面積5380平方米,水深10余米,湖水碧綠。距小天池約200米處,還有一圓形池與前得大小相關無幾,只是積水甚淺,僅幾米深,有時干涸,露出黃色泥土。登高俯視,一個碧藍,一個赤黃,好似一對金銀杯,所以人們又稱小天池為對杯湖,別具景色。
又名銀環湖,四周群山環繞、岳樺林形態各異,池水清澈,恬靜幽雅。電視劇《雪山飛狐》、《西游記》的外景拍攝地都選在這里。
峽谷浮石林最初被稱為“景崗山”,由于它是火山噴發而形成,后人們又稱為“火山峽谷”、“峽谷沙林”。又因它的大部分由浮石組成,被人們稱為峽谷浮石林在公元1199年長白山發生了一次規模空前的火山噴發,噴發形成碎屑流將此峽谷填滿,由于峽谷距火山口的距離是19公里,隨著火山噴出的碎屑流的不斷流動,到這條峽谷的時候,溫度逐漸由1000℃降到600—700℃,碎屑流的凝固性大大下降,經過808年的雨水沖刷,將大部分火山碎屑物沖走,留下堅硬的碎屑物就形成了現在峽谷浮石林奇特的浮石地貌該區域內的巖石以火山噴發而出的碎屑巖為主,故大多帶有氣孔,因而“放在水中不沉”。得名浮石。
7月15日 第二天實踐 地點:長白山西坡
在西坡我們參觀了天池主峰,梯子河,鳶尾花園,高山花園,王池等景點 天池
長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據史籍記載,自16世紀以來它又爆發了3次,當火山爆發噴射出 大量熔巖之后,火山口處形成盆狀,時間一長,積水成湖,便成了現在的天池。而火山噴發出來的熔巖物質則堆積在火山口周圍,成了屹立在四周的16座山峰,其中7座在朝鮮境內,9座在我國境內。這9座山峰各具特點,形成奇異的景觀。長白山天池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高的火山口湖。
天池雖然在群峰環抱之中,海拔只有2154米,但卻是我國最高的火山口湖。它大體上呈橢圓形,南北長4.85公里,東西寬3.35公里,面積9.82平方公里,周長13.1公里。水很深,平均深度為204米,最深處373米,是我國最深的湖泊,總蓄水量約達20億立方米。
雖然向往美麗的天池勝景,但由于大霧彌漫,我們并沒有一覽天池的美景,這給我們這次的行程帶來了一個不小的遺憾。
長白山大峽谷
長白山錦江大峽谷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長白山火山西坡北錦江谷地,即天池與望天鵝火山之間的熔巖參地上。東經 127 ° 45 ′ ---128 ° 00 ′,北緯41 ° 50 ′ ---42 ° 00 ′。距天池20多公里。峽谷長達70公里,最寬處約300米,垂直深達160米。
上游分叉為南錦江峽谷和北錦江峽谷,于椅子山南 2.5 公里處匯合,在飛機上俯視,恰似雕刻在林海深處的“人”字。峽谷平面長度 14 公里,其中南錦江峽谷段長 6 公里,北錦江峽谷段長 4 公里。南北錦江匯合后峽谷趲垂直平行兩組節理,經錦江水流侵蝕切割、風化剝蝕和后期斷裂等內外動力地質構造作用,使之成為“V ”形峽谷。
谷內發育的微地貌景觀千姿百態,步移景異。有的像動物、有的像靜物雕塑、有的高大聳立、有的小巧玲瓏。看上去或動或靜、或慍或怒、各具神態、令人上不暇接。大峽谷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火山巖區峽谷地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神話般的微地貌景觀頗具幽、奇、秀、美之特色,在國內外罕見。從錦江上游至下游,由于橫切峽谷的斷層構造作用而導致的斷層陡坎和下陷區,形成多處階梯地形,導致規模不等跌水處構成瀑布景觀和地下森林。
梯子河是一條地下河流,發源于長白山梯云峰西側,大小梯子河匯合后稱梯子河。梯子河向西流入錦江,系頭道松花江的二級支流。河床寬度僅為2米,深度卻有幾米至幾十米。兩壁陡峭,水流湍急,河水清冽甘甜,因該河河床由玄武巖構成,橫斷面呈下寬上窄的梯形,又因發源地河床陡峭,如層層階梯,故稱為梯子河。
梯子河流入地下,從地面看去只見一條蜿蜒曲折的裂隙,有的河段被植被和巖石覆蓋,只能聽到水流聲卻看不到河水,所以梯子河又有地河之稱。
下到河谷,仰天上望,只有一條光線,且河水冰涼徹骨,堪稱天然冰箱。傳說古代的長白山地區居民就將獵物放于梯子河中保鮮。
7月15日,時間第三天,地點:長白山自然博物館
長白山自然博物館
長白山自然博物館主要由長白山序言、長白山形成、長白山動物資源、長白山森林生態、長白山植物資源、長白山綜合資源等幾大部分組成。據工作人員介紹,館內共有展品2549份。其中,大型浮雕3座,模型3個,演示廳3個,文字版及圖版194塊,照片599張,標本1747份(動物標本1038份,植物標本647份,道地藥材標本24份,礦石標本38份)。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長春大學、長春師范學院、通化師范學院、沈陽藥科大學等多所大專院校均在本館建立了教學基地。每年都有許多大中專學生來該博物館進行教學實習。
據館內資料知,2010年1月17日,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組織相關專家對長白山自然博物館新館基本陳列進行論證, 專家們一致認為,長白山自然博物館新館的陳列,具有創新意識,突出了地方特色,適應時代發展,在我國自然保護區博物館中堪稱一流陳列。
該館利用現代化設計理念,按現代化布展設計要求,用多媒體技術來控制展廳內的聲、光、電,用現代的仿真技術制作的模型、沙盤,用三維立體成像技術制作的火山噴發廳,用三維立體投影摳像技術制作的怪獸傳說廳等,將長白山自然景觀及動植物資源展現在觀眾面前,充分體現了自然博物館的展示、科研、收藏三大功能,能夠滿足人們對文化、科普知識的需要。
通過對該館的參觀,我們對長白山地區的概況有了整體的認識。這座古老的火山的起源與發展,其中數以萬計的生物種類,以及各類奇特無比的地形地貌,無一不見證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里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自然寶庫,有著豐富的研究價值,令人神往,令人沉醉。
3.訪問長白山科學院
16日,我們進行到了本次實踐活動的最后一個部分——長白山科學院與長白山管委會。 來到長白山科學院,因為之前有預約,院內的工作人員接待了我們。并帶領我們進行了簡單的參觀,并為我們介紹了科學院的概況。
長白山科學研究院是在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所的基礎上于2006年3月組建,是經吉林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設立的隸屬于長白山管委會的綜合性科研機構。主要立足于長白山的森林生態系統、植被、野生動植物、自然環境等基礎研究,積極保護和拯救珍稀物種,開展森林及野生動植物資源、中草藥的保護及應用開發研究。
長白山科學研究院擁有面積3200 m2的辦公和實驗綜合樓。下設辦公室、科技處、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實驗室、長白山自然博物館、監測站七個部門。現有人員69人,專業技術人員58人,其中研究員8人,高級工程師13人,中初級技術人員37人。此外,還擁有2088 公頃的集科研、教學、開發于一體的長白山溫帶森林生態系統科學研究基地及長白山遷地保護藥用植物園,以及省級工程實驗室:吉林省長白山植物(藥用植物)種植資源保護工程實驗室;省中醫藥局二級實驗室:長白山藥用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二級實驗室。
總結:經過了短短幾天的暑期實踐,我們置身于大自然,體會到“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的意境,讓我們在綺麗的自然風光中,感受到身為一個地質人的驕傲,因為我們可以用我們學來的知識透過已有的自然現象去看清它們的本質,例如我們眼前的自然風光是怎樣形成的,都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這些都是我們通過看似表面的現象來推斷自然帶給我們的謎題。除了實習本身來給我們的知識之外,這次實踐的過程中,我們也學會了怎樣訂旅館,怎樣買車票,怎樣與當地人溝通得到相應信息,這些知識都不是在課堂上可以學到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此次活動中,我們學會了怎樣進行團隊的配合。團員之間如何的分配工作以達到最好的效果,這對于都是獨生子女的我們來講是一次很重要的鍛煉機會,同時,經過這次活動,同學之間加深了對彼此的印象,更深入的了解,促進了彼此的友誼,使我們的團隊更加的團結。
此外,才此次活動中,我們統一著裝,自己感到無比的驕傲,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給我們擁有百年歷史的名校丟臉,而用我們良好的品行,給礦大爭光,在祖國的勝景中,留下我們的足跡。
此次活動也讓我們明白,自己所學還并不是很多,還不能很靈活的運用到實際,這更激發我們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努力學習的決心。使自己成為一名將來對祖國建設有用的合格人才。
【火山的實踐報告】相關文章:
了解火山作文12-09
火山噴發實驗作文01-23
火山與彩虹的兒童故事03-30
我和火山作文03-28
以沉睡的火山為題的作文04-01
實踐報告12-05
家教實踐的暑期實踐報告12-04
火山老師感恩勵志演講精選12-09
精品實踐實習報告實踐實訓報告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