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學生厭學原因的實踐報告
以聊城市某縣某中學為例
摘要:
“厭學”對于每個人來講并不陌生,不論中學小學還是大學都不乏厭學的學生,而其中處于青春期叛逆階段的中學生厭學已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在中學學生厭學現象較為普遍。這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提高國民素質都是極為不利的。要解決部分學生厭學問題必須從教育體制本身入手,徹底轉變教育思想,改變評價方式,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從全人類的角度出發實施教育。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創新為最終教育目標。學校要搭建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各種平臺,創設自由、和諧、寬松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習興趣,形成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養成健康的人格;要正確評價學生,盡可能多的從各方面進行評價。教師應更新教育觀念,把面前的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血有肉有思想,是能動的,而不是承載知識的容器;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變“厭師”為“喜師”;采用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俯下身去認真看看學生。我們只要加強正確的引導,給以細心的關懷,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幫他們找回失落的自信和自尊,每個同學都是可以成功的。
關鍵詞:
厭學 中學 叛逆 思考 措施
正文:
當今,中學生厭學已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學生厭學現象較為普遍。這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提高國民素質都是極為不利的。造成學生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的、家庭的、更有學校方面的當然也不可忽視學生主體本身的作用。長期以來人們把社會上的新“讀書無用論”,家庭的經濟貧困,看做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我通過走訪調查以及查閱相關資料,改變了這種看法。通過調查發現免費生中還是有不少同學有厭學情緒,而我走訪的厭學學生中絕大部分不是因經濟條件差,而是認為讀書太苦、太累,進了學校就像進了監獄,沒有自由,沒有自我,因而厭學。而社會上所謂“讀書無用”論,揭示了教育本身的弊端其實也是教育本身的失敗。所以我認為中學生厭學,注重的應是教育內部的因素以及學生內部因素。為了探究學生厭學的深層次原因,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結合實際,我于今年7月20日至8月20日,對某校初一、初二、初三三個年級的部分同學和老師進行了談話調查。現把調查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通過這次調查發現調查發現不少的學生不關心課程情況和學校的管理,這些對他們是多余的,他們只不過迫于家長的壓力,為了家長的一點點希望來上學,他們沒有目的,沒有目標,他們來學校是迫于無耐,這種情況男生高于女生。,他們認為課程太單調,他們喜歡的音、體、美、信息課經常被其它課擠占,很無聊。年級越高情況越嚴重,而且女生高于男生。學校只注重優秀生,評價學生太片面,包括“入團”也只是看分數。動不動就,請家長,家長到校后不是“告狀”就是“告狀”,給學生帶來的是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危害。一位老師這樣講,他說:“孩子們來到我們這里,開始歡蹦亂跳,眼睛倍兒亮,經我們三年的管理教育到畢業都變得暮氣沉沉,兩眼發直。”由此可見我們學校教育和管理的一斑。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學校的“封閉式”教學使學生遠離社會,遠離生活。機械的課本教學使他們對社會、對生活難以理解。由于現行評價體制的制約,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辦學思想畸形,重智育,輕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智育中又僅注重與升學考試有關的科目。學校當中分快慢班,人為地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加班加點,周六、周日都不休,搞題海戰術,考試大排名等。采取了一些違反教育規律,違反心理健康原則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使學生整天處于一種智力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當中,致使學生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渙散,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苦惱厭學、輟學。
此外還發現部分同學說自己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而有大部分同學認為老師從來沒有表揚過自己。在部分中學,為了片面的追求升學率,教師常常只抓班里念書好的幾個尖子生,其余學生被當成擺設。他們從老師的一言一行中看到了自己是被拋棄的對象,有的學生認為自己是老師的撒氣桶,自然感到氣餒,認為老師批評太重,受不了,厭學心理就自然產生。
還有大部分學生受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的影響,學生“厭學”與“厭師”有密切的關系,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我認為,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當前的問題是,由于教師教學思想和教育理念滯后,教學方法單調模式化,再加上學校評價的功利性,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制約和負面影響越來越大。“要讓學生喜歡學習,先讓學生喜歡要他學習的人”,這是“理解教育”的一個重要理論。在談話過程中,當我問學生喜歡那位老師時,她們總是思考很久才說出幾位而且幾乎每個學生都不會超過三位老師。這說明很多學生都是因為不喜歡某一門功課的老師而討厭這門功課。調查中有一位學生這樣說她說:“從沒有一個能讓我對學習感興趣的老師。老師動不動找家長,動不動大發雷霆甚至罵人,實在讓人不能忍受。他們挖苦人真是厲害,能把人說的傻掉!”學生因不能及時完成某科作業經常罰站,有時還不準進教室,結果有部分同學因此輟學了。這說明教師的語言和教學方法很值得去考慮。
從學生自身上來看,只有部分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不少學生害怕學習。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管理方法、工作態度、業務能力甚至年齡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形象性、趣味性緊密相關。大部分學生對較為形象、輕松的美術、音樂、地理、語文的學習熱情較高,而對相對枯燥、抽象且作業較多的數學、物理、化學、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數學是初中的核心課程。有些學生對自己缺乏信心認為自己沒有辦法做好,就使得在學習上有很小的內驅力,缺乏前進的動力。
其實,要解決目前部分學生厭學現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單方面能解決的,我們必須從教育體制本身入手,徹底轉變教育思想,改變評價方式,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從全人的角度出發實施教育。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創新為最終教育目標,從學生自身出發,給他們信心,讓他們喜歡學習喜歡學校。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明確提出:“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就是使人類有能力掌握自身的發展。”學校要搭建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各種平臺,創設自由、和諧、寬松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習興趣,形成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養成健康的人格。第二要正確評價學生,盡可能多的從各方面評價,如:生活態度,學習態度,人格,性格,人際關系,孝敬父母,個性特長等。使學生在正確全面的評價中,找到自我,發現優點,獲取成功,克服缺點,彌補不足,得到發展。
首先我們的教師應更新教育觀念,把面前的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血有肉有思想,是能動的,而不是承載知識的容器。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未開發的寶藏,教師要善于挖掘這些寶藏,發現他們的有價值的東西,運用科學的方法,精心呵護,細心雕琢,將他們的相繼因素轉化為積極的因素,使他們閃光閃亮。
第二加強師德修養,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變“厭師”為“喜師”。教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崇高的敬業精神、人生的準則、處世的規范都在學生心靈世界的教育中起著遷移默化的作用。調查表明,學生喜歡的是公正無私、和藹可親、言行一致、學識淵博、精通教學技術、富有幽默感的教師。現代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教育是服務行業,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在平時、課內、課外我們都要努力做到真誠的微笑多一點,不惱怒;尊重多一點,不歧視;公正的處理多一點,不偏袒;表揚鼓勵多一點,不責罵;以身作則多一點,不強求;民主平等多一點,不專橫少嚴厲;批評講藝術,不諷刺。教師的事業是愛的事業,沒有愛也就沒有了事業。教師對每一個學生都要充滿愛,讓愛撒滿每個角落。特別是學困生,更需要愛。愛不但給以力量,而且給以動力。我們要知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失去信心和勇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教師對學生失去信心。只要教師不把這些學生看成“朽木不可雕”的廢物,認真分析其心理特點,耐心的幫助,熱情的鼓勵,就一定能使學生燃起希望之火。我們應該記住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諷里有愛迪生。”我們可以允許學生失敗一百次,我們必須有一百零一次的的耐心和努力。
第三采用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俯下身去認真看看學生。現代的教師已不是過去的教書匠,一支粉筆一本書,三尺講臺來回舞的年代已經過去。課本也不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死記硬背已不適應快速發展的時代。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對象和實際條件,結合個人的風格特長,加工合適的教育內容,以開放的心態選擇適當的教育方法,靈活運用各中手段,創設自由、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厭學情緒得以緩解,并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激發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內在動力。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學》一書中說:“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可見解決學生厭學的關鍵是了解學生。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是統一規定的,但教師面對一個班級具體實施教學時必須首先了解學生究竟“已經知道了什么”。只有研究了學生的實情,才能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目的和內容,也才能找到這一節課最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若低于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或與學生原有的經驗相同,學生聽起來就索然無味久而厭學;內容若高于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或與學生原有的經驗無關,學生將感到高不可攀而無法學習,久而輟學。現有的一些教師,為應付檢查,為備課而備課,一份教案年年用,甚至挪用他人現成的教案,這就徹底違背了素質教育的性質和目的。脫離了學生實際的備課,其實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蘇霍姆林斯基把那種不了解兒童、不研究兒童而談教育理論的教育稱為:“沒有兒童的教育”,并認為許多學校都存在這種“不見兒童”的現狀。阿莫納什維利也曾批評傳統的教育是“無兒童的教育”。因為這種教育沒有反映兒童的生活。
對于學生自身而言,本來是有巨大的潛力的,只是長期的壓抑消磨了他們的意志,不斷的失敗使他們喪失自信,無休的諷刺挖苦使他們喪失了自尊。我們只要加強正確的引導,給以細心的關懷,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幫他們找回失落的自信和自尊,每個同學都可以成功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懇求別人對自己的關懷。”所以對于學生的點滴進步和微小成績,都應及時、熱情地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們增強自信心、樹立自尊。 然后教給良好的學習方法,教給他們觀察、思維、記憶、動手等能力的方法,及時幫助學生總結學習規律,形成自己科學的學習方法,并能恰當地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保證學習效率的提高。通過學法的指導,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由外壓式的強迫學習,向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內調式的自主學習轉變,有“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結語:
總之,我們要正視現實的教育,正視農村中學現存的部分學生厭學現象,不要弄形式的東西,要從學校的內部做起,通過改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改變管理方法和評價機制,通過廣大教師教師的共同努力,用百倍的愛心、耐心、細心感化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尊、自信,逐漸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由學習的被動者變為主動者,最終變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外國教育史》
【學生厭學原因的實踐報告】相關文章:
學生厭學的調查報告02-12
學生厭學情況調查報告12-07
學生實踐報告01-15
學生暑假實踐報告12-07
學生的暑期實踐報告12-02
精選學生實踐報告01-05
關于學生實踐報告03-28
【必備】學生實踐報告11-23
學生暑期實踐報告12-09
學生消費實踐報告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