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同學沒有一定的寫作基本功,一篇優秀的作文是難以動筆寫出來的,要怎么把我們的作文訓練出來呢?多寫也要注意技巧是很關鍵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考優秀作文賞析,希望大家參考,快來看看吧!
高考優秀作文:智慧從麥香里飄出
滿眼金黃的麥子呵!
但外公并沒有笑。他干皺的嘴巴在風里微微顫著。風倒是清爽,可此時吹在他臉上,顯得蒼涼。天暗下來,燈光星星點點被夜引亮,風吹進外公心里,繞了十八個彎子愣是沒繞出來。
收成好,麥子卻賣不出去了。這對于農人來說,是無比煎熬的。外公是拿捏過故事的人,饑荒歲月曾經慢慢熬過,眼前的困境無疑打不垮外公。
外公并不識字,但不乏智慧。這智慧,常常從麥香里飄出。
金黃的麥子們很快被處理。它們脫去了殼兒被不停地、一道一道地碾壓,變成碎兒,變得末兒。麥子粉出來了。
外公眉眼彎彎,喜不自禁。他征得家里人同意,買來器械,將麥子粉進行深加工,再出售。這樣一來,麥子都能賣出去了。他還替村里別的人家加工麥子。小小成本,又做了好事,外公樂得自在。
外公留了些麥子粉,做成不同樣的食品吃。雖是同樣的原料,但嘗起來還真是不重味,妙得很。
冬日的陽光斜斜地射進了院墻,臘肉香腸悠閑地掛在竹篙上晃蕩,它們早已被陽光和風熏出了緊瘦的奇香。外公把秋天里收的麥子碾成的麥粉炒熟,又和上各種不知名的食材,做成他自創的糕點。一盤臘肉,一碟香腸,一碗外公自創小糕點,他的日子活色生香起來。
麥子賣不出去,外公用智慧將它們抬得高高的。麥子們也好不驕傲。可充滿智慧的外公能改變所有麥子的命運嗎?他總是嘆氣,可惜了這些好東西,可惜了他們在田地里彎得直不起來的腰!
他開始鼓動村委,將他的創意和想法帶到更多的地方。麥子殼能做枕頭芯,麥子粉能做蛋糕,麥子炒香了存起來做大麥香茶也是極有味的……他說得頭頭是道,他說得真誠懇切。他的不依不饒讓我心疼起來,他的話里飽含了無奈與不舍。
他的智慧在麥子生長時一并發芽。外公不想辜負麥子,所以他得用智慧救救它們。
在后來的好幾年,我聞到麥子香都能想到外公,以及從麥香里飄散出來的小智慧。
也深,也長,也久遠……

高考優秀作文賞析
高考優秀作文:雙贏
【原題回放】:
學校開運動會,最后一個項目是“山羊過獨木橋”,規則是學生從獨木橋兩邊同時上橋,在橋中間時兩人相遇會有一個人下橋一個人通過,但在這個項目的預賽時,有一對同學在橋中間抱住轉身,雙雙通過,裁判認為這樣做有爭議。根據此材料寫作文。
雙贏
蘇覺看到李明第一眼,就莫名地敵視,他相信李明也是如此。
作為應試的唯二幸存者,他們也理應敵視,因為這個公司只招一名員工。
蘇覺刻苦求學,頗有悟性,他也自視優秀。但幾個月來不斷被諸多公司拒絕,使他把這份工作當成了救命稻草,他必須勝過李明。但李明出身丹青世家,且功底深厚。
最后的對決已經到來,這次設計的主題是愛。愛?蘇覺不屑地想:我是個孤兒,何談愛?不過,他可以用暖色渲染出溫暖與愛意,想到這里,他抬頭挑釁地看了李明一眼,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蘇覺轉身進工作室,一天時間,還真有點緊迫呢。
蘇覺畫完后已是黃昏時分,他準備先去填飽肚子。他把畫布遮好,風吹起一角,只能看到橙黃的暖色調,很溫暖。他走出去,看到李明還坐在那里,悠閑自得,好像他的畫完好殺青。李明對蘇覺笑了笑,蘇覺莫名其妙地望著李明,突然想到那個胖老板說過的話:“聽過‘山羊過獨木橋’的故事嗎?你們現在就站在獨木橋兩邊,狹路相逢,勝者只有一個。”
蘇覺回來的時候,已經月上中天了。他著魔了似的又進了那個工作室,李明已經走了。他先是警覺地望了望四周,然后做賊似的向李明那幅畫走去,那黑色的遮布有一種魔力,吸引著他,他慢慢地揭開一角,之后是完整的一幅畫。他望著那幅畫,陷入沉思,總以為有點違背愛的主題。冥思苦想之后,躊躇滿志地添上幾筆。然后迅速逃走,連門都忘記關了,更不用說查看一下自己的畫。
第二天,是公布結果的時候了,蘇覺倒有些心不在焉。當聽到他和李明都被破格錄取了時,他驚訝地跳了起來,李明更是驚訝萬分。他倆顫著聲音問胖經理因何有如此結局。
胖經理領著他們進入了工作室。抓起畫布,他們都沉默了。
蘇覺的畫上多了一只貓,更像家了,也更完整了;李明畫的虎身上落了一只蝴蝶,更溫馨了,更有意境了。
原來,李明知道蘇覺應聘屢屢失敗,決定放棄競爭,因而畫了一只與愛這一主題相距甚遠的老虎。在蘇覺出去后,他掀開蘇覺的畫,發現雖色調溫馨,但只有靜物,于是他給蘇覺的畫添加了一只小貓。蘇覺回來后,看了李明的畫,知道李明無意與自己競爭,頓覺慚愧萬分,靈感一現,便在李明畫的虎身上,添了一只蝴蝶。
【點評】作者運用小說的形式,表現了雙贏的主題。文中人物的名字也獨具匠心,蘇覺——速覺,迅速覺醒;李明——理明,道理明白。構思巧妙。
高考優秀作文:尋找適宜的環境
箍桶老人將他的鋪子遷得更遠了。
鎮上的人忍不住紛紛詢問,老人只一擺手:“我只想找個更適合做箍桶的地兒罷了。”
小鎮是個古鎮,青磚灰瓦,淙淙流水,靜謐安恬得如一只溫順的貓,瞇著眼走在吳儂軟語的咿咿呀呀里。
鎮子以箍桶聞名,很有幾個手藝不錯的工匠。這樣安靜優美的環境里,工匠們心無旁騖地把祖上的手藝磨了又磨,日益精進。
直到一天,高跟鞋和涼傘踏進了古鎮的寧靜中,重金買下了一個箍桶,如同一粒石子投入了湖心。
一石激起千層浪。
工匠們再無心做工了。他們把鋪子遷到了通衢處,花重金裝飾了鋪面,淳樸的手藝人開始了拉鋸談價的勾當。
只有老人將鋪子往里遷了遷。仍舊是簡樸得有點簡陋的店面,仍舊是一個小木牌上有點笨拙的字“箍桶”。
老人在安靜的環境里琢磨著他的手藝。
拿起一塊木料,先是順著紋理仔仔細細地端詳,用指腹摩挲著紋路,然后刨木。桶身處寬長,桶沿窄短,疏密有致。上墨線時,老人的手一下一下有規律地擺動,一道黑色漸漸成型,不用尺量,那定是精準的。可謂“超乎技而近乎道”。
滿地盛開的刨花與原木清香中,老人指點著自己的江山。如梨園戲骨,一個轉身便做到了極致。
老人手中的箍桶,不是商品,而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藝術品。
一切都是因為老人懂得,作為一個箍桶匠,他要學會尋找一個適宜做箍桶的環境。即使為外界所擾,也不應該忘記自己的本分。
我一路踏進老人新開的鋪子,穿過明亮的喧囂的店面,穿過放著洋洋得意的用黑色加粗的字體寫著“請勿觸摸”的牌子的桌子,那里擺放著粗糙廉價的靈魂。老人的鋪子里清靜、簡單,只有一臺吱呀不停的電扇與老人的箍桶們。
鋪子外安靜幽美,真是個適宜做手藝的地方。
老人暫時歇了工,在門前的小凳子上抽起了旱煙,悠然自得。見到我,笑著招呼我:“丫頭,看這兒環境多合適。”
是啊,人應該如洞中的蝶,當外界環境侵擾時,尋找適宜的環境。這樣,才能守住自己的本真。